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常用预充液离体条件下进行不同程度血液稀释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10名成年男性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分别用乳酸林格氏液(L组),4%琥珀酰明胶(G组)及和6%羟乙基淀粉130/0.4(W组),进行10%、30%、50%的稀释,以未稀释血作为基础值。用血栓弹力图( TEG)行动态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反应时间( R)、血凝块时间( K)、凝固角(α角)、血凝块强度值最大振幅( MA);同时用常规实验室方法检测血细胞比容( Hct)、血小板计数( Plt)、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 PTA)、国际标准比值( 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凝血酶时间( TT)及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结果常规实验室检查表明Hct、Plt、FIB随稀释程度增加而降低,与基础值比较,10%稀释时,L组TT值显著缩短( P<0.05),稀释30%和50%时,各组PT、APTT、INR均显著延长( P<0.01)。 TEG结果显示值比较,10%稀释后L组的K值显著缩短( P<0.05),MA增大( P<0.05);30%稀释时,G组和W组多项参数有显著变化( P<0.05),但大多仍处于正常范围;50%稀释时,各组所有凝血参数均有显著变化( P<0.05),且大多超出正常范围。结论不同预充液体血液稀释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程度不一,L组10%稀释时凝血功能略有增强;30%稀释时对凝血指标没有影响,G组和W组在30%稀释时对部分凝血参数有影响,但整体凝血功能仍处于正常范围,50%稀释时各组凝血功能均显著下降。
推荐文章
体外循环实施无血浆预充策略对小儿心脏术后凝血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体外循环
小儿
先天性心脏病
凝血
人工胶体
新鲜冰冻血浆
6%羟乙基淀粉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儿血液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羟乙基淀粉
血动力学
凝血
体外循环
血液稀释
两种胶体预充对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血流动力学
凝血功能
体外循环
胶体
预充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体外循环常用预充液离体血液稀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学科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液稀释 凝血功能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0,54
页数 6页 分类号
字数 411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498/j.cnki.chin.j.ecc.2015.01.0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53)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26)
二级引证文献  (15)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体外循环
血液稀释
凝血功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双月刊
1672-1403
11-4941/R
大16开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82-433
200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569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642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