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卢菲利安弧形构造带由泛非运动引起,该带由南往北可进一步划分为加丹加高地、复向斜带、穹隆区、外部褶皱逆冲带和前陆带等5个单元.泛非运动期间,卢菲利安弧经历了3个不同的构造变形阶段.文章对中非铜钴成矿带的地层层序进行了合理划分,将中非铜钴成矿带中的矿床类型划分为6种,最著名的为矿山亚群中的层状铜钴矿床,次为恩古巴群中以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石的锌铅铜银矿床;总结了成矿带中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认为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和表生氧化作用的联合控制.
推荐文章
新疆卡拉先格尔成矿带主要成矿类型、控矿因素及成矿过程探讨
卡拉先格尔成矿带
深大断裂
成矿过程
控矿因素
康滇地轴新元古代成矿作用与罗迪尼亚超大陆
康滇地轴
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
金属成矿作用
铀矿化
新疆坡北-笔架山铜镍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远景分析
坡北-笔架山
基性-超基性岩
控矿因素
找矿标志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非新元古代铜钴成矿带的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
来源期刊 地质找矿论丛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中非铜钴成矿带 砂页岩型铜钴矿床 地质背景 成矿控制因素 加丹加
年,卷(期) 2015,(z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9-128
页数 10页 分类号 P612|P618.4
字数 993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6053/j.issn.1001-1412.2015.S1.0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晓阳 41 143 6.0 10.0
2 余金杰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42 1672 17.0 40.0
3 王杰 74 327 9.0 14.0
4 王铁柱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6 33 4.0 5.0
5 刘帅杰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4 12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31)
二级引证文献  (7)
198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非铜钴成矿带
砂页岩型铜钴矿床
地质背景
成矿控制因素
加丹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找矿论丛
季刊
1001-1412
12-1131/P
大16开
天津市河东区友爱东道平房4号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829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066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