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玉米秸秆作为生物质活性炭的原材料,CO2作为活化介质,分别以KOH、HNO3和CH3 COOH作活化剂,在800℃下一步法制备出玉米秸秆活性炭,并针对部分样品分别使用KOH、HNO3和CH3 COOH进行化学活化。分别考察CO2活化时间、CO2活化剂浓度、化学活化种类及后续热处理工艺对样品吸附CO2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化学活化过程可拓展活性炭的空隙结构,显著提高其对CO2的吸附。在最优工艺下(4mol/L HNO3活化+100℃水浴加热1h+600℃热处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达639.8 m2/g,其CO2捕集效率为7.33%,高于市场商业用活性炭的6.55%。同时,考察活性炭微孔和中孔对CO2吸附的影响规律,并采用Bangham动力学模型探讨样品的吸附性能。
推荐文章
孔结构对活性炭吸附CH4和CO2的影响
高比表面积
活性炭
天然气
二氧化碳
孔结构
吸附存储
吸附分离
预处理方法对活性炭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活性炭
预处理
微观结构
吸附性能
TEPA负载复合氧化活性炭吸附烟气中的CO2性能
活性炭
氧化
二氧化碳
吸附
四乙烯五胺
再生
活性炭材料的孔径结构对 SO2吸附性能的影响
活性炭
孔径结构
SO2 吸附
吸附动力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生物质活性炭微孔和中孔结构对CO2吸附性能的影响
来源期刊 新型炭材料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CO2吸附 活性炭 生物质 物理活化 化学活化
年,卷(期) 2015,(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6-166
页数 11页 分类号 TQ127.1+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016/S1872-5805(15)6018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沈来宏 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28 1816 26.0 36.0
2 肖军 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5 1644 25.0 36.0
3 宋涛 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2 201 7.0 13.0
4 廖景明 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3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53)
二级引证文献  (8)
194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CO2吸附
活性炭
生物质
物理活化
化学活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型炭材料
双月刊
1007-8827
14-1116/TQ
16开
太原市165信箱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87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812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