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沉淀法将污泥炭和CuO以不同比例混合制备出脱硫剂,以H2S穿透时间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污泥炭和CuO的最佳配比,并进行了再生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活性炭与CuO的质量比为1∶2时脱硫效果最好,其H2S的穿透时间达到135min,并且二次再生后样品的H2S穿透时间也可达到100min;XRD分析显示,再生后脱硫剂中CuO的衍射峰减弱,活性组分流失,所以再生后的材料对H2S的吸附性能下降。
推荐文章
纳米氧化铜的制备及其室温脱除 H2S 的性能研究
纳米材料
氧化铜
结构
室温脱硫
硫化氢
纳米氧化铜对自养脱氮工艺性能的促进作用研究
纳米氧化铜
厌氧氨氧化
自养脱氮
膜生物反应器
亚硝化
氧化铜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氧化铜
水热法
锂离子电池
负极
高活性氧化铜的制备工艺研究
高活性氧化铜
络合沉淀
印制电路板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污泥炭负载氧化铜脱除H 2S的性能及再生研究
来源期刊 化学工程师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污泥炭 氧化铜 脱硫
年,卷(期) 2015,(7) 所属期刊栏目 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1-33
页数 3页 分类号 X701.3
字数 189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47/j.cnki.23-1171/tq.2015073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芬 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39 201 8.0 12.0
2 孟繁竹 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 2 1.0 1.0
3 蒋焦 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1 2 1.0 1.0
4 李梦 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1)
共引文献  (4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43)
二级引证文献  (7)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污泥炭
氧化铜
脱硫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学工程师
月刊
1002-1124
23-1171/TQ
大16开
哈尔滨市香坊区衡山路18号
14-165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908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2458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