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对2007-2011年梅雨期江淮流域降水进行统计分析,确认此时段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空间分布在淮河与长江中下游,形成两个分离的多降雨区.长江与淮河两分离雨带在盛行中尺度系统、空间结构、梅雨锋位置、水汽输送通道、暴雨落区、干冷气团入侵以及干冷动量南移等方面,均有各自特征.在主导高空环流下,更多低涡暴雨(77%)位于长江流域,更多辐合线暴雨(86%)发生在淮河流域,这些盛行的浅薄降水系统,造成梅雨暴雨雨强大、风速小的特征.长江流域低涡环流引导水汽输送来自南海与东海两地,因而暴雨范围更大,雨带更宽,而淮河流域辐合线主要水汽来源仅为南海.假相当位温表现的梅雨锋作为干冷空气的前缘,在淮河流域因辐合线结构垂直剖面陡峭,在长江流域因低涡环流,形成干冷和暖湿气团的层次叠加混合.在梅雨锋北侧,干冷空气从对流层中高层向下侵入,在淮河流域位置较长江流域偏高且狭窄.湿位涡垂直分布显示,暴雨区与湿位涡斜压项大于0的正涡度发展区对应.干冷动量中心的下传与湿位涡斜压项小于0对应,下传时向南移,其前缘对暴雨雨带位置有指示性;其南下速度,因纬度与密度差异,在淮河流域移速小于长江流域.
推荐文章
干冷空气活动对2008年梅雨降水的作用
梅汛期
梅雨暴雨
干冷空气侵入
干侵入作用
"03.7"江淮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梅雨锋暴雨
数值模拟
中β尺度系统
对称不稳定
次级环流
2003年梅雨期干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对梅雨降水的作用
江淮流域
暴雨
干冷空气侵入
干侵入作用
2012年7月中旬一次安徽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干侵入分析
暴雨
干侵入
次级环流
假相当位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南北雨带干冷空气侵入作用的对比研究
来源期刊 大气科学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梅雨分离雨带 低涡 辐合线 干冷动量下传 纬度效应
年,卷(期) 2015,(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6-84
页数 9页 分类号 P441.1
字数 782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30605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苗春生 49 572 13.0 22.0
2 王坚红 47 247 9.0 13.0
3 刘维鑫 3 39 3.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95)
共引文献  (296)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87)
二级引证文献  (22)
193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6(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1(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2(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3(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4(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5(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6(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7(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8(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17)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江淮流域
梅雨分离雨带
低涡
辐合线
干冷动量下传
纬度效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气科学学报
双月刊
1674-7097
32-1803/P
16开
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28-405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89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337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