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①侵入(岩)弧,碰撞和后造山岩石组合,随时间由西向东变新,同时,主构造带走向从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暗示古亚洲洋的闭合最终转化为太平洋构造域.②位于主洋盆北侧的是宽阔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沟—弧—盆系统;位于南侧的西面为南天山被动陆缘,中部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窄的沟—弧—盆系统,东面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活动陆缘.③主体侵入(岩)弧的内部分散地分布着从Pt3开始的残留弧和残留oφ,被看做是主体弧的基底.④传统上认为的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本文基于它们的侵入(岩)组合归为残留弧,认为不是构造上相对稳定的性质,并未采用"地块"的术语,而把它们看作洋陆转换过程中早期残余岛弧处理.⑤提出主洋盆的识别有三个标志,(a)洋闭合最晚,(b)或为双向俯冲(当两侧均为活动大陆边缘时),或单向俯冲(当一侧为被动陆缘,另一侧为活动陆缘时),(c)长寿命的洋以及洋闭合带常常发育地中海式残余洋发育的陆—陆碰撞早阶段.⑥该构造域主要发育Pt3-T的侵入(岩)弧和oφ,支持S~ngor等关于大量新生陆壳的推测,亦与大量花岗岩类为εNd(t)"+"值符合.新生陆壳的形成又暗示,长时间的洋俯冲必导致地幔的冷却,以及大量榴辉岩进入地幔,最终导致高密度的地幔下降流形成,必导致洋的闭合与随后的陆—陆碰撞,形成最初的东亚大陆.
推荐文章
中国东北古亚洲与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与转换
古亚洲构造域
古亚洲洋
古太平洋及其构造域
滨太平洋构造域
演化与转换
华南地区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华南地区
侵入(岩)弧
碰撞与后造山侵入岩组合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和陆陆碰撞型造山带
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演化在气田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
古构造
构造演化
控制
气藏形成
勘探区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四川盆地中西部
加里东古隆起
构造演化
震旦纪
寒武纪
早古生代
油气聚集
气藏形成
勘探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古亚洲构造域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来源期刊 地质论评 学科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域 侵入岩弧 主洋盆 大陆边缘类型 新生陆壳
年,卷(期) 2015,(6)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讨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11-1224
页数 14页 分类号
字数 1519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5.06.00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7)
共引文献  (936)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515)
二级引证文献  (89)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0(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8(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9(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2(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3(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4(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8(28)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9(34)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7)
2020(3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古亚洲构造域
侵入岩弧
主洋盆
大陆边缘类型
新生陆壳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论评
双月刊
0371-5736
11-1952/P
大16开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2-382
193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2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723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