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①侵入(岩)弧,碰撞和后造山岩石组合,随时间由西向东变新,同时,主构造带走向从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暗示古亚洲洋的闭合最终转化为太平洋构造域.②位于主洋盆北侧的是宽阔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沟—弧—盆系统;位于南侧的西面为南天山被动陆缘,中部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窄的沟—弧—盆系统,东面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活动陆缘.③主体侵入(岩)弧的内部分散地分布着从Pt3开始的残留弧和残留oφ,被看做是主体弧的基底.④传统上认为的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本文基于它们的侵入(岩)组合归为残留弧,认为不是构造上相对稳定的性质,并未采用"地块"的术语,而把它们看作洋陆转换过程中早期残余岛弧处理.⑤提出主洋盆的识别有三个标志,(a)洋闭合最晚,(b)或为双向俯冲(当两侧均为活动大陆边缘时),或单向俯冲(当一侧为被动陆缘,另一侧为活动陆缘时),(c)长寿命的洋以及洋闭合带常常发育地中海式残余洋发育的陆—陆碰撞早阶段.⑥该构造域主要发育Pt3-T的侵入(岩)弧和oφ,支持S~ngor等关于大量新生陆壳的推测,亦与大量花岗岩类为εNd(t)"+"值符合.新生陆壳的形成又暗示,长时间的洋俯冲必导致地幔的冷却,以及大量榴辉岩进入地幔,最终导致高密度的地幔下降流形成,必导致洋的闭合与随后的陆—陆碰撞,形成最初的东亚大陆.
推荐文章
中国东北古亚洲与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与转换
古亚洲构造域
古亚洲洋
古太平洋及其构造域
滨太平洋构造域
演化与转换
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演化在气田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
古构造
构造演化
控制
气藏形成
勘探区
华南地区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华南地区
侵入(岩)弧
碰撞与后造山侵入岩组合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和陆陆碰撞型造山带
塔中海相碳酸盐岩叠合复合盆地构造演化
塔中
碳酸盐岩
盆地
构造演化
走滑断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古亚洲构造域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来源期刊 地质论评 学科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域 侵入岩弧 主洋盆 大陆边缘类型 新生陆壳
年,卷(期) 2015,(6)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讨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11-1224
页数 14页 分类号
字数 1519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5.06.00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7)
共引文献  (936)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515)
二级引证文献  (89)
196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0(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8(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9(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2(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3(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4(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8(28)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9(34)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7)
2020(3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古亚洲构造域
侵入岩弧
主洋盆
大陆边缘类型
新生陆壳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论评
双月刊
0371-5736
11-1952/P
大16开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2-382
193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2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723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