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水田具有较好的水热稳定性,且基础地力对水稻产量的贡献大,所以水稻土基础地力高低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指标.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不同区域水稻土基础地力的变化态势及其特征,不仅为水稻土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还为评价和建立长期合理的施肥模式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以不施肥处理( CK)的水稻产量表征其基础地力,以不施肥产量与常规施肥(施氮、 磷、 钾肥,NPK)产量的比值作为基础地力贡献率,分析了我国7个水稻连作或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下长期施肥稻田的基础地力和基础地力贡献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比较了不同地点及不同轮作方式的差N,探讨了基础地力贡献率与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指标的关系. [结果]长期不施肥水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总体上较稳定,平均变化速率仅为-0.3 kg/( hm2 · a). 不同水稻土类型间差N大,红壤水稻土基础地力易呈下降趋势,而紫色水稻土较稳定. 不同轮作方式上,晚稻和单季稻的不施肥产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1.6和29.2 kg/( hm2 · a) ,而早稻不施肥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0.0 kg/(hm2· a). 同一区域的试验点,白沙(BS)和望城(WangC)不施肥的水稻产量逐年下降速率最大,下降值达47 82 kg/(hm2· a);而南昌(NC)的早晚稻、武昌(WuC)和遂宁(SN)的单季稻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速率达44 81 kg/( hm2 · a). 水稻多年( >20 年)平均基础地力贡献率较高(各地变化幅度42% 68%,平均值为59.7%) ,其中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分别为55.1%、67.1%和54.9%. 基础地力贡献率与不施肥的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5, n=13). 7个试验点的多年施肥处理水稻平均产量为5100 kg/hm2,显著高于不施肥产量(2911 kg/hm2),多年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40.3%. [结论]长期不施肥晚稻和单季稻产量稳定或有上升趋势,而早稻产量不稳定,部分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变幅大小与水稻土类型有关,其中红壤水稻土的早稻产量易呈下降趋势,而紫色水稻土的最稳定;施肥条件下各试验点水稻产量随时间变化较稳定. 从长期角度而言,提高南方水稻土基础地力是提升其产量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