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探究晋西黄土区退耕20年后典型林地间持水能力的差异,选取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退耕20年的次生林和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耕地作为对照,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测定,比较分析了该地区退耕林分间林地(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结果表明:1)次生林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为201.20和154.32 t/hm2,分别是人工林的1.35~2.14倍和1.33~2.06倍,人工林之间表现为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2)退耕林地土壤层的最大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介于5102~5563 t/hm2和1007~1251 t/hm2之间,均显著高于耕地的4695和812 t/hm2;典型退耕林地间土壤有效持水量表现为次生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油松人工林>刺槐人工林,最大持水量为次生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3)与退耕引起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增加相一致,林地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较耕地分别增加了10.7%~22.8%和32.9%~73.1%,表明退耕对林地持水能力的影响在有效持水量方面更突出;4)退耕林分间林地持水能力表现为次生林>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林地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显著高于耕地,这主要源于土壤性质改善引起的土壤层持水能力增强,同时枯落物层的持水功能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总之,退耕20年后林地持水能力显著增强,不同林分间次生林持水能力较好,表明次生林宜作为该地区退耕后植被恢复的主要参考。
推荐文章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2年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晋西黄土区
退耕还林
土壤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程度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地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功能评价
黄土区
退耕还林
涵养水源
保育土壤
功能评价
晋西黄土区退耕年限对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影响
晋西黄土区
退耕年限
物理性质
土层深度
晋西黄土区典型林分水源涵养能力评价
林分类型
水源涵养
熵权法
晋西黄土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晋西黄土区退耕还林20年后典型林地的持水能力
来源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退耕还林 林地 最大持水量 有效持水量
年,卷(期) 2015,(5) 所属期刊栏目 林 学 Forest Sciences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8-95
页数 8页 分类号 S715.7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332/j.1000--1522.2014036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宗儒 5 81 5.0 5.0
2 朱嘉磊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12 26 2.0 4.0
3 吕志远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6 64 4.0 6.0
4 王高敏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5 118 5.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69)
共引文献  (819)
参考文献  (3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110)
二级引证文献  (65)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1998(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2(28)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3(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4(2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5(3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6(1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7(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8(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9(2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0(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1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8(2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9(22)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20(2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晋西黄土区
退耕还林
林地
最大持水量
有效持水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月刊
1000-1522
11-1932/S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18-91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4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706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