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最早于1987年由Hachinski VC等[1]提出,以影像学上半卵圆中心区及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的斑片状或弥漫性斑点状改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研究表明,脑动脉硬化和广泛的脑血流低灌注是LA改变形成的主要病理机制[2].临床上多数患者合并有前庭方面的症状,例如头晕、头昏沉感、不稳感,有些患者甚至以此为唯一表现.本研究通过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检查的方法,评价LA患者前庭功能的特征,分析患者出现头晕症状的病因.
推荐文章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视频眼震图分析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视频眼震图
半规管
耳石
脑白质疏松症的CT MRI征象及临床特征
脑白质疏松症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疏松症MR图像病变区域的量化分析
脑白质疏松症
磁共振图像
图像配准
图像分割
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分析
白质疏松
危险因素
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视频眼震电图分析
来源期刊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学科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前庭功能 视频眼震电图
年,卷(期) 2015,(6) 所属期刊栏目 经验交流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9-601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819/j.issn.1006-9674.2015.06.020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3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白质疏松症
前庭功能
视频眼震电图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双月刊
1006-9674
42-1815/R
大16开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南路30号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066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93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