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探讨病害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多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育期、接种浓度和叶面保湿时间处理下,对白沙1016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分析不同因子对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的影响,探索病菌混合侵染与其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关系。【结果】单独接种2种病菌,其侵染概率均随花生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始花期<盛花期<开花末期。在同一生育期接种,随着保湿时间延长,接菌量增加,侵染概率逐渐增大。2种病菌混合接种其侵染概率有显著差异,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侵染概率均相应降低,并随着接种量的增加、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混合侵染概率较单一接种下降明显。不同生育期单一病菌接种,2种病菌的潜育期存在差异,在始花期和开花末期,褐斑病潜育期均为20 d,而在盛花期为16 d;网斑病在始花期潜育期较长为10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均为7 d。潜育期的长短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的影响,病害潜育期在生育前期较长,后期相对较短,而受冠层温湿度的影响不大。混合侵染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病菌的潜育期。在始花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的潜育期分别较单独接种长2 d和5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潜育期比单独接种分别延长了4 d和2 d,网斑病潜育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均为7 d。【结论】单独接种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均随着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和接种菌量的增加而增大,混合接种与单一接种相比,混合病菌侵染其侵染概率均较单独侵染有所降低,潜育期延长。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潜育期的长短除受病菌与寄主互作影响外,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影响,而与冠层温湿度关系不大。
推荐文章
花生网斑病菌侵染对寄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花生网斑病
抗病性
寄主防御酶
网斑病菌侵染对花生几丁质酶诱导的研究
花生
几丁质酶
网斑病菌
诱导
高温调控对黄瓜霜霉病菌侵染的影响
黄瓜霜霉病
高温
湿度
诱导抗性
玉米褐斑病菌休眠孢子囊萌发条件研究
玉米褐斑病
休眠孢子囊
温度
光照
pH值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混合侵染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花生褐斑病菌 花生网斑病菌 侵染概率 潜育期 混合侵染
年,卷(期) 2015,(21) 所属期刊栏目 植物保护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264-4271
页数 8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21.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如军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128 788 13.0 16.0
2 傅俊范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34 2121 21.0 31.0
3 崔建潮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6 41 4.0 6.0
4 徐喆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10 66 5.0 8.0
5 薛彩云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1 206 7.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8)
共引文献  (74)
参考文献  (2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49)
二级引证文献  (8)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4(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5(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花生褐斑病菌
花生网斑病菌
侵染概率
潜育期
混合侵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