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高原矿区重体力劳动者供氧前后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 14名工人按不同的掘进工作面分为气瓶组6人,背负2L的小氧气瓶戴氧气呼吸面罩进行供氧;弥散组5人,将氧气通过弥散装置弥散到工作面端面进行弥散供氧;对照组不供氧.分别测量供氧前后人体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脉率(PR)、每分钟呼吸次数(BPM)和肺平均动脉压(MAP)等生理指标,并观察供氧前后疲乏、胸闷气短、急促、脸色苍白、出虚汗、头晕目眩、耳鸣、眼花等8项高原不适症状.结果 (1)气瓶组工人供氧前SaO2为89.52%±4.06%,供氧后上升到94.8%±2.67%,上升幅度约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组工人供氧前SaO2为90.0%±2.81%,供氧后上升到93.5%±1.25%,上升幅度约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气瓶组工人供氧前PR为(88.5±9.41)次/min,供氧后为(82.1±10.46)次/min,下降幅度约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组工人PR供氧前为(97.3±12.66)次/min,供氧后为(83.1±11.29)次/min,下降幅度约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气瓶组工人供氧前BPM为(24.9±2.84)次/min,供氧后为(21.8±1.93)次/min,下降幅度约为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组工人供氧前的呼吸次数为(21.7±6.05)次/min,供氧后为(19.3±5.08)次/min,下降幅度约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3组工人的血压不随供养与否发生改变,MAP变化均在15%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原矿山工作的矿工在进行氧气补充前约有40%以上的人有疲乏、急促和出虚汗症状;在供氧1h后,急促、头晕、脸色苍白下降了80%以下,疲乏、耳鸣、虚汗下降50%,胸闷气短、眼花的症状消失.结论 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改善矿洞内氧气供应能够提高矿洞劳动工人的SaO2,降低PR和BPM等指标,有效解决重体力劳动者由于缺氧引起的劳动能力下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