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高原矿区重体力劳动者供氧前后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 14名工人按不同的掘进工作面分为气瓶组6人,背负2L的小氧气瓶戴氧气呼吸面罩进行供氧;弥散组5人,将氧气通过弥散装置弥散到工作面端面进行弥散供氧;对照组不供氧.分别测量供氧前后人体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脉率(PR)、每分钟呼吸次数(BPM)和肺平均动脉压(MAP)等生理指标,并观察供氧前后疲乏、胸闷气短、急促、脸色苍白、出虚汗、头晕目眩、耳鸣、眼花等8项高原不适症状.结果 (1)气瓶组工人供氧前SaO2为89.52%±4.06%,供氧后上升到94.8%±2.67%,上升幅度约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组工人供氧前SaO2为90.0%±2.81%,供氧后上升到93.5%±1.25%,上升幅度约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气瓶组工人供氧前PR为(88.5±9.41)次/min,供氧后为(82.1±10.46)次/min,下降幅度约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组工人PR供氧前为(97.3±12.66)次/min,供氧后为(83.1±11.29)次/min,下降幅度约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气瓶组工人供氧前BPM为(24.9±2.84)次/min,供氧后为(21.8±1.93)次/min,下降幅度约为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组工人供氧前的呼吸次数为(21.7±6.05)次/min,供氧后为(19.3±5.08)次/min,下降幅度约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3组工人的血压不随供养与否发生改变,MAP变化均在15%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原矿山工作的矿工在进行氧气补充前约有40%以上的人有疲乏、急促和出虚汗症状;在供氧1h后,急促、头晕、脸色苍白下降了80%以下,疲乏、耳鸣、虚汗下降50%,胸闷气短、眼花的症状消失.结论 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改善矿洞内氧气供应能够提高矿洞劳动工人的SaO2,降低PR和BPM等指标,有效解决重体力劳动者由于缺氧引起的劳动能力下降问题.
推荐文章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农村重体力劳动者中的应用评价
无张力疝修补术
农村重体力劳动者
应用
广州市城区非体力劳动者血脂水平的分析
血脂水平分析
血脂异常率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障作用
劳动法
劳动者
保障作用
高原体力劳动强度评价指标研究
高原
体力劳动强度
摄氧量
肺通气量
心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海拔矿区重体力劳动者供氧前后生理指标的测定
来源期刊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学科
关键词 高海拔 用力 血压 脉搏 血氧饱和度
年,卷(期) 2015,(9) 所属期刊栏目 调查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68-670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5.09.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世明 4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57)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海拔
用力
血压
脉搏
血氧饱和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月刊
1001-9391
12-1094/R
大16开
天津市河东区华越道6号
6-50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593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3375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