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索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水平从9000 kg·hm-2向10000 kg·hm-2突破的途径,明确河北省10000 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的产量结构特点和各个生育时期的群体、个体特征,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可稳定实现10000 kg·hm-2以上产量的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4年4个小麦生长季,在高产大田设置不同品种、氮肥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处理,结合其他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小麦超高产攻关研究。将4个生长季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的处理分为9000—9500、9500—10000和10000 kg·hm-2以上3个水平,分析小麦产量从9000 kg·hm-2提高到1000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和各个生育时期群个体性状的变化,并结合土壤肥力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实现10000 kg·hm-2以上产量适宜的生态条件。【结果】通过3个产量水平处理的比较,河北省小麦产量从9000 kg·hm-2提高到10000 kg·hm-2以上,公顷穗数变化较小,穗粒数在30—35粒的概率较大,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水平从9000—9500 kg·hm-2提高至9500—10000 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至10000 kg·hm-2以上时收获指数有所提高。穗数800万/hm2、穗粒数在30—35粒、千粒重43 g以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22000 kg·hm-2、收获指数为0.46是河北省10000 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比较理想的产量结构和调控指标。100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小麦旗叶和倒2叶叶面积均小于20 cm2,孕穗期叶面积指数为7.69—8.24,均低于9000—9500 kg·hm-2产量水平,但花后20 d叶面积指数在4以上,花后30 d在2以上,均高于后者。小麦产量从9000 kg·hm-2到10000 kg·hm-2以上,土壤基础肥力和施肥量变化较小,生育期降水量和灌水量也未增加,但小麦全生育时期特别是开花至成熟阶段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有所增加。【结论】河北省实现小麦产量从9000 kg·hm-2到10000 kg·hm-2的突破,公顷穗数的增产潜力较小,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应作为主攻方向。大小适中、后期衰老缓慢的高质量群体是实现10000 kg·hm-2超高产的保证,较高的基础肥力以及积温和光照较好的年型是实现10000 kg·hm-2超高产的基础。
推荐文章
冬小麦轮选987的生育特性及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冬小麦
轮选987
生育特性
节水
高产
基于MODIS-EVI数据的河北省冬小麦生育期特征
冬小麦
生育期
MODIS-EVI
河北
河北省冬小麦氮磷钾肥产量效应研究
冬小麦
氮肥
磷肥
钾肥
"3414"
供肥能力
农学效率
最佳施肥量
近60年河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时空规律
冬小麦
干旱特征
气候变化
时空规律
河北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河北省10000 kg·hm-2以上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群个体生育特性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冬小麦 10000 kg·hm-2 产量构成因素 群体和个体性状 高产途径 河北省
年,卷(期) 2015,(14)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718-2729
页数 12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14.004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7)
共引文献  (870)
参考文献  (3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228)
二级引证文献  (6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5(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0(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2(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3(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4(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5(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6(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7(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3)
2009(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0(2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1(2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12(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3(8)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23)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9(2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5)
2020(2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冬小麦
10000 kg·hm-2
产量构成因素
群体和个体性状
高产途径
河北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