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高产(15 t hm-2以上)群体产量进一步提高难度大,产量挖潜途径不明确的问题,采用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产量性能参数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在4年52点次高产(15 t hm-2以上)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不同品种密度试验,研究增密对不同品种群体产量性能的影响,明确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增产途径和栽培调控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穗数和穗粒数是决定高产(15 t hm-2以上)群体产量的主要因素.实现15 t hm-2以上群体的产量结构为;穗数(7.08~9.60)×104穗,穗粒数477~654粒,千粒重324.7~388.7 g,穗粒重168.9~234.0 g.其合理群体结构衡量指标是LAImax在6.5以上,平均LAI在5左右,收获期LAI在3,5以上.高秆大穗型品种理想的产量结构是:67 500~75 000穗hm-2,每穗610~640粒,千粒重380 g左右,单穗粒重220~240g,产量大于15 t hm-2;株高适中的中小穗型品种,理想产量结构是:75 000~97 500穗hm-2,每穗520~600粒,千粒重340~355 g,单穗粒重180~220 g,产量在16.5 t hm-2以上.密度增加促进平均作物生长率(MCGR)和单位面积总籽粒数(TGN)的增加进而提高产量,但增密后平均净同化率(MNAR)降低导致穗粒数显著降低并限制了TGN的提高潜力.通过增密为主的结构性挖潜,使得群体功能的增益大于个体生产性能的降低,实现高产(15 t hm-2以上),属于“得失性补偿增产”;在优化群体结构的基础上,提高个体生产能力、突破个体库容降低的限制、进行功能性挖潜、实现群体结构和个体功能协同增益的“差异性补偿增产”、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