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川东石炭系油气藏的源岩生烃史及运聚史研究的不够充分,缺少定量化的动态指标依据,影响了川东石炭系新的接替区域的勘探.利用化学动力学方法对其主力烃源岩下志留系泥岩进行生烃史模拟,同时结合包裹体分析技术进行流体注入史研究,分析二者的匹配关系,模拟石炭系油气藏的动态调整过程.研究认为石炭系油气藏为三期成藏,第一期晚二叠世~晚三叠世,下志留统烃源岩早成熟阶段,开始初步生气,形成早期的小规模天然气藏;第二期晚三叠~早侏罗世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油阶段,形成古油藏;第三期燕山时期,古油藏遭遇高温裂解生气阶段,并经历后期的调整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气藏分布.显示化学动力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可有效提高油气藏成藏史的模拟精度.
推荐文章
川东石炭系气藏成藏系统研究
四川盆地
石炭系
气藏
成藏系统
勘探
川东石炭系天然气成藏的地球化学模式
四川盆地
石炭系
地球化学
气藏
形成
模式
川东石炭系气藏合理井网密度的探讨
四川盆地
石炭纪
天然气
开发
井网
经济效益
川东石炭系气藏成藏系统研究
四川盆地
石炭系
气藏
成藏系统
勘探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化学动力学和包裹体分析技术研究川东石炭系成藏史
来源期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化学动力学 包裹体 川东 石炭系
年,卷(期) 2015,(2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简报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7-121
页数 5页 分类号 P618
字数 2622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凤杰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75 1176 21.0 31.0
2 王星 11 23 3.0 4.0
3 门宏建 3 1 1.0 1.0
4 唐闻强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4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化学动力学
包裹体
川东
石炭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科学技术与工程
旬刊
1671-1815
11-4688/T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2-734
20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0642
总下载数(次)
83
总被引数(次)
11390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