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建立兔耳创面模型,研究纳米氧化锌(Nano-ZnO)对创面瘢痕增生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两组兔耳腹侧制作直径约1.0cm的创面,实验组在创面喷洒Nano-ZnO,对照组创面喷洒0.9%氯化钠溶液,每隔1d喷洒1次.术后15d当创面全部愈合后,继续在两组兔耳创面的愈合瘢痕组织上喷洒Nano-ZnO及0.9%氯化钠溶液.术后22、39及54d搜集创面的瘢痕组织,利用游标卡尺测量瘢痕厚度,同时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以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Ⅰ型胶原及Ⅲ型胶原的组织沉积情况.结果 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的瘢痕增生明显轻于对照组;组织病理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的瘢痕厚度明显薄于对照组,胶原纤维束走向更接近于正常皮肤.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随时间推移实验组l型胶原表达逐渐减弱,对照组表达逐渐增强;实验组Ⅲ型胶原表达则逐渐增强,对照组则呈减弱趋势;后期实验组Ⅲ型胶原表达高于对照组.术后22、54d时各组之间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Nano-ZnO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具有降低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中Ⅰ型胶原表达,促进Ⅲ型胶原表达的作用,从而能够减轻瘢痕增生,促使已形成的增生性瘢痕软化、吸收.
推荐文章
由粗氧化锌制备纳米活性氧化锌的研究
纳米活性氧化锌
碳酸氢铵
碱式碳酸锌
热分解
低浓度微纳米氧化锌对中华圆田螺的生态毒性
微米氧化锌
纳米氧化锌
自由基
抗氧化系统
中华圆田螺
纳米氧化锌抗菌性能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抗菌药
纳米结构
氧化锌
药理作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纳米氧化锌抑制瘢痕增生的相关研究
来源期刊 浙江医学 学科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瘢痕形成 胶原
年,卷(期) 2015,(23)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895-1898,1902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411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有传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 14 62 4.0 7.0
2 庄新所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 4 2 1.0 1.0
3 周洪伟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 7 21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6)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7)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纳米氧化锌
瘢痕形成
胶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浙江医学
半月刊
1006-2785
33-1109/R
大16开
浙江省杭州市武林广场浙江省科协大楼十一楼
32-9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57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33732
相关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
官方网址:http://www.zjnsf.net/
项目类型:一般项目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