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通过气溶胶发生系统模拟PM2.5颗粒的发生,运用15 N示踪技术研究了欧美杨107( Populus euramericana Neva.)对PM2.5中水溶性无机成分NH+4和NO-3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欧美杨能够有效吸收PM2.5中的NH+4和NO-3。轻度和重度污染下,欧美杨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均于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之后,轻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迅速降低以后趋于稳定,而重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缓慢下降至趋于稳定。轻度污染下的欧美杨叶片的15 N含量在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N(NO-3)的为0.14 mg/g,干重,之后15N含量迅速下降至趋于稳定。重度污染下的叶片15N含量在处理第1天迅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处理后第7天达到最高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 N( NO-3)的为0.13 mg/g,干重。处理7 d后,欧美杨不同组织器官吸收或通过再分配获取的15 N含量存在差异。轻度污染下,细根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树皮、叶柄、叶片次之,髓最低。而重度污染下,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细根、叶柄、树皮次之,髓最低。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NH+4和NO-3的含量均表现为重度污染大于轻度污染,且两种污染程度下的欧美杨各组织器官对NO-3的吸收均大于对NH+4的吸收。重度污染下,欧美杨茎木质部对15 N( NH+4和NO-3)的吸收征调能力( Ndff, Nitrogen derived from fertilizer)最大,其次为髓,叶片最小;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的15 N分配率表现为叶片>细根>叶柄>树皮>粗根>茎木质部>髓。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植物吸收PM2.5的机制及有效利用植物降低颗粒物污染、净化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推荐文章
应用15N示踪法研究两种杨树叶片对PM2.5中NH4+的吸收
15N示踪
毛白杨
欧美杨
NH4+
叶片吸收
PM2.5
欧美杨对PM2.5中重金属铅的吸附、吸收及适应性变化
欧美杨
PM2.5
吸附
吸收
超微结构
生理特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应用15 N示踪研究欧美杨对 PM2.5无机成分 NH+4和NO-3的吸收与分配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欧美杨 15 N示踪 PM2.5 NH+4 NO-3 吸收 分配
年,卷(期) 2015,(19)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541-6548
页数 8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5846/stxb2014032105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尹伟伦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165 3260 31.0 50.0
2 夏新莉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77 1233 20.0 32.0
3 刘超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16 124 6.0 10.0
4 刘庆倩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5 51 4.0 5.0
5 石婕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3 34 3.0 3.0
6 安海龙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8 72 5.0 8.0
7 曹学慧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5 51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5)
共引文献  (330)
参考文献  (2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42)
二级引证文献  (2)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6(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7(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0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9(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0(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欧美杨
15 N示踪
PM2.5
NH+4
NO-3
吸收
分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