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依托在河西走廊灌漠土上开始于198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 )的变化。试验设施用有机肥、绿肥、化肥和不施肥对照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肥增加DOM的含量,相比对照处理,有机肥处理、绿肥处理、化肥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分别增加37%,29%,16%,可溶性有机氮(DON)分别增加334%,257%,182%,总碳水化合碳(TCs)分别增加90%,25%,2%,总有机酸碳(TOAs)分别增加195%,116%,58%。有机肥处理各指标比对照处理均差异显著,除TCs外绿肥处理、化肥处理的其他指标也比对照处理差异显著。紫外‐可见光谱结果,施肥提高了DOM 的紫外吸收特征值SUVA254,SUVA260,SUVA272,SUVA280,表明施肥增加了DOM 的芳香及疏水部分比例、腐殖化程度、平均分子量,使DOM 更趋于稳定。不同施肥处理间表现出相当一致的规律,有机肥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绿肥、化肥。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有机肥处理相对于其他处理芳香族特征峰从1625 cm -1处向近红外方向移动出现在1649 cm-1处,接近土壤胡敏酸芳香族特征峰(1650 cm -1),说明有机肥处理土壤DOM 的芳香性更高。绿肥处理在归属于糖、醇类及羧酸物质C-O伸缩振动的1260~1000 cm-1吸收峰高于其他处理,说明绿肥处理增加了土壤DOM 的富氧基团类物质。化肥处理在归属于N-H振动的3559,3419和1456 cm-1吸收峰高于其他处理,表明化肥增加了土壤DOM的胺类物质。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肥、绿肥、化肥分别增加了C ,O ,N的相对含量。
推荐文章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数量与光谱学特征的影响
天然林
人工林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
施肥对麦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影响
长期定位施肥试验
小麦生长期
淋溶
15N标记
亚热带地区竞争型和忍耐型树种叶片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及光谱学特征
CSR策略
可溶性有机质
荧光光谱
芳香化指数
腐殖化指数
长期施肥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
化学计量学
长期施肥
黑土
土壤有机质
微生物生物量
内稳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西北灌漠土长期不同施肥改变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化学及光谱学特性
来源期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学科 化学
关键词 长期不同施肥 可溶性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 红外光谱 元素分析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0-225
页数 6页 分类号 O657.3
字数 683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4/j.issn.1000-0593(2016)01-0220-06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7)
同被引文献  (215)
二级引证文献  (109)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2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9(47)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1)
2020(4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长期不同施肥
可溶性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
红外光谱
元素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月刊
1000-0593
11-2200/O4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钢铁研究总院
82-68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956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12772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