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我们对北京话的考察发现,有大量用例不能如以往论著所述,从语流音变、形态音变或者合音得到解释.这些被视为变异形式的语气词,使用上具有语气类型、语体分布和言语行为类别的偏好.这种使用格局从清末民初的时候已经大致定型,其功能在于显示语句的施为性意义(illocutionary meaning).这种将述谓句(constatives)变成一个施为句(performatives)的功能使得这些不符合音变规律的“呀、啦、哪”具有独立的价值.其句法后果是,不同语义类别的动词在与这些变异形式共现的时候,具有句类分布限制或者体现为不同的语气类型.
推荐文章
也谈语气和语气词——兼与孟子敏先生商榷
语气
语气词
语气意义
语体
初中语文语气词教学探析
初中语文
语气词
互动
汉语句中语气词标记下的话题与焦点分布研究
句中语气词
焦点
话题
汉语左缘结构
汉语屈折内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北京话语气词变异形式的互动功能——以“呀、哪、啦”为例
来源期刊 语言教学与研究 学科
关键词 语气词 音变 言语行为 述谓句 施为句
年,卷(期) 2016,(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7-79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方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4 383 8.0 1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63)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47)
二级引证文献  (1)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8)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语气词
音变
言语行为
述谓句
施为句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语言教学与研究
双月刊
0257-9448
11-1472/H
16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2-458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77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4098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