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报道2例癫痫患者在癫痫发作后出现的可逆性脑改变,探讨其MRI改变规律和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患者1为28岁男性,约8.5年前(2007年9月15日)曾出现左下肢一过性抽动,次日在左下肢抽动后迅速出现四肢强直伴意识丧失。患者2为20岁女性,约9年前(2007年1月)反复发作四肢抽动伴意识障碍,7.5年前(2008年7月)间断出现精神行为异常。2例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均能有效控制发作,神经系统检查和辅助检查均未发现症状性癫痫的诊断依据。患者1在癫痫发作后第3天(2007年9月18日)、1个月(2007年10月15日)和3个月(2007年12月20日)进行了头颅MRI检查。患者2在首次癫痫发作后1周(2007年1月17日)、1.5年(2008年7月)、约2年(2009年2月)及约3年(2010年2月)时进行了头颅MRI检查。结果患者1在癫痫发作后第3天(2007年9月18日)头颅MRI出现双侧额叶以及左枕叶皮质、皮质下多发长T1、长T2信号和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发作后1个月(2007年10月15日)异常信号范围明显缩小,3个月(2007年12月20日)异常信号近乎消失。患者2在首次癫痫发作后1周(2007年1月17日)的头颅MRI未见异常,发作后1.5年(2008年7月)头颅MRI示右侧颞叶皮质长T2信号,发作后约2年(2009年2月)和约3年(2010年2月)复查头颅MRI均未见异常。结论癫痫发作可以造成可逆性的单个或多灶性脑损害,病灶出现在额叶、枕叶和颞叶,以皮质受累为主。重复MRI检查有利于诊断和避免对此类病灶的过度治疗。
推荐文章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临床特点
影像学特点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5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症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灶综合征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脑疾病
胼胝体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癫痫后可逆性脑改变2例并文献分析
来源期刊 转化医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癫痫 可逆性病灶 磁共振成像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37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42.1|R445.2
字数 348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2095-3097.2016.01.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186 1090 17.0 24.0
2 袁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294 1498 18.0 22.0
3 刘秀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3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2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
19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癫痫
可逆性病灶
磁共振成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转化医学杂志
双月刊
2095-3097
10-1042/R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6号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38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221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