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后方入流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内中尺度环流的一部分,表现为一支从风暴后部穿过层状回波区进入风暴系统的相对气流,对增强中尺度下沉气流和地面冷池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和 NCEP 再分析资料,结合雷达径向剖面内反演的系统相对水平速度,对2012年5月16日江苏省一次弱弓形飑线的后方入流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是在东北冷涡影响下,受高、低空温度平流差动、低空急流和低层温度暖脊的共同作用生成。飑线发展阶段,后方入流最早出现在对流层中层的层状回波区中,并向前伸展到对流回波区后缘;成熟阶段,后方入流逐渐下沉并与对流区前低层辐散外流合并,形成一条从飑线后部中层延伸到对流区前缘的持续性后方入流通道;消散阶段,后方入流中心下沉到地面附近,与冷池外流共同增强,与其前侧西南入流的局地辐合,可能是触发对流单体后向新生并促使双带状回波出现的有利条件。后方入流把中层干冷空气持续输送到对流区中下方,通过加剧降水粒子的蒸发冷却作用,增强地面冷池及其出流,导致成熟阶段地面大风生成,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受后方入流中心下沉到地面以及新生带状回波系统的影响,地面冷池持续增强,可能是消散阶段地面大风形成的原因。此外,后方入流与飑前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推荐文章
一次飑线过程雷达回波特征及环境条件分析
飑线
环境场特征
雷达回波
垂直风切变
弓形回波
滇东北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特征
飑线
雷达回波
中尺度辐合线
垂直风切变
一次强飑线过程的中小尺度特征分析
雷达回波
飑线
云状回波
弱回波区
一次辽东湾飑线过程的观测与数值模拟分析
飑线
发展机理
中尺度结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一次弱弓形飑线后方入流特征的观测分析
来源期刊 气象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飑线 后方入流 双带状回波 地面大风
年,卷(期) 2016,(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6-188
页数 13页 分类号 P458.3
字数 883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76/qxxb2016.02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费建芳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67 673 15.0 20.0
2 黄小刚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45 476 13.0 18.0
3 程小平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22 171 8.0 11.0
4 孙吉明 空军航空大学航理系 11 20 2.0 4.0
5 康红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1 10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3)
共引文献  (194)
参考文献  (2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97)
二级引证文献  (24)
195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8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6(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7(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8(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9(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0(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2(18)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3(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20(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飑线
后方入流
双带状回波
地面大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气象学报
双月刊
0577-6619
11-2006/P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46号
2-368
192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49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5472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