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1916年,广州东山龟岗南越国木椁大墓被发现,由此揭开了广州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产生发展的序幕。进入二三十年代,得时局之便的广州,在高校和专业学术机构的层面上,有中山大学语史所和中研院史语所的相继成立;在地方古物古迹保护的层面上,有民间考古团体——中华考古学会,和官方文博机构——广州市立博物院的成立,随后又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职业考古学团体——黄花考古学院。一时间人才机构荟萃,考古学发展成绩斐然,直至抗战爆发,广州的考古与博物馆事业在当时的中国都是可圈可点的。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梳理这段历史,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广州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推荐文章
民国初期至抗战之前湘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湘西
农业
手工业
发展
民国时期
抗战时期桂林学生抗战音乐活动
抗战时期
桂林学生
音乐运动
浅谈音乐考古学
音乐考古学
研究对象
显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抗战之前的广州考古
来源期刊 广州文博 学科 历史
关键词 层面 考古 机构 考古学 广州 团体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86-400
页数 15页 分类号 K87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强禄 19 4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层面
考古
机构
考古学
广州
团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广州文博
年刊
16开
广东省广州市
198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8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9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