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2008─2010年在鄱阳湖建立了110 hm2鄱阳湖沙化土地生态恢复示范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多宝乡沙山生态恢复示范区内不同沙化程度(重度、中度、轻度)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碳含量和碳蓄积量,分析碳蓄积量的空间分布及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大,林分密度减小,碳蓄积量也减小,表现为轻度沙化区>中度沙化区>重度沙化区,其中,(1)乔木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地上部分碳蓄积量分别为:1.88、3.45、19.22 t·hm-2,碳蓄积量在各器官中的分布呈树干>树枝>树叶;(2)土壤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碳蓄积量分别为0.59、0.9、1.3 t·hm-2,碳蓄积量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土层中,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碳含量和土壤碳密度呈不断递减趋势,但轻度沙化区,却呈现表层土壤>深层土壤>中层土壤的趋势;(3)凋落物层重度、中度和轻度沙化区碳蓄积量分别为0.12、0.59、1.22 t·hm-2;(4)林下植被层碳含量明显低于乔木层,范围在365.8~475.9 mg·g-1之间,不同沙化程度(以单叶蔓荆为例,重度、中度、轻度沙化区碳含量依次为446.3、441.1、469.8 mg·g-1)和不同物种之间差异不大(重度沙化区单叶蔓荆和狗牙根碳含量依次为446.3、416.5 mg·g-1)。可见生态条件较好的轻度沙化区植被更容易恢复成功,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更强、效益更好。高密度的单一植物群落抑制林下植被的存活与扩展,因此沙化土地生态治理应该由易(轻度沙化区)到难(重度沙化区)依次进行,同时在先锋物种湿地松定居后要适时引入其他草本或阔叶植物物种,完善植物群落结构,增加沙化土地恢复区人工林的碳蓄积量。
推荐文章
江西千烟洲湿地松人工林碳蓄积及其与水分的关系
生物量
树干液流
生长模型
碳蓄积
湿地松在鄱阳湖区沙化土地恢复中的试验研究
湿地松
鄱阳湖
沙化土地
试验研究
广西湿地松人工林经济评估与分析
湿地松
人工林
风险评估
经济效益
马尾松与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动态及养分循环特征
马尾松
湿地松
人工林
生物量
养分循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人工林碳蓄积量研究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鄱阳湖 沙化土地 湿地松 植被恢复 碳蓄积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21
页数 7页 分类号 Q948|X17
字数 706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6.01.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曹昀 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2 371 13.0 17.0
5 朱悦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6 19 3.0 4.0
6 杨杰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7 45 3.0 6.0
7 王秀文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5 29 3.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7)
共引文献  (579)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53)
二级引证文献  (7)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6(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0(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1(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2(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3(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6)
2004(2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5(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6(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7(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2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11(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10)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鄱阳湖
沙化土地
湿地松
植被恢复
碳蓄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