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鉴于诱变处理后杏鲍菇菌株在栽培性状上的明显差异,对两株杏鲍菇菌株(杏 A和杏 B)进行分子水平上的鉴定,分析两者的差异性。【方法】对杏鲍菇菌丝体样本的 rDNA 基因内转录间 ITS 片段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验证;同时应用同工酶电泳对菌丝体的酯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进行分析。【结果】通过GenBank数据库搜索和序列比对分析,两株菌株ITS序列相似度达到99%;菌丝体的酯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电泳检测无差异。【结论】杏 A和杏 B菌株为同一菌株,在分子水平上差异不明显。
推荐文章
6个杏鲍菇菌株及其杂交子代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杏鲍菇
酯酶同工酶
杂交育种
杂种优势
白僵菌菌株退化的酯酶同工酶比较分析
白僵菌
酯酶同工酶
退化
基于rDNA-ITS和大亚基的甘蔗凤梨病菌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奇异长喙壳菌复合群
形态特征
rDNA-ITS
大亚基
遗传分析
寿宁花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花菇
酯酶同工酶
菌种鉴别
酶谱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杏鲍菇菌株的rDNA ITS序列鉴定和同工酶分析
来源期刊 广西科学院学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杏鲍菇 同工酶 rDNA ITS 序列分析
年,卷(期) 2016,(2) 所属期刊栏目 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6-160
页数 5页 分类号 Q55|Q78
字数 2905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雪星 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11 21 3.0 4.0
2 罗先群 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13 23 2.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2)
共引文献  (154)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4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6(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7(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1(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2(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杏鲍菇
同工酶
rDNA
ITS 序列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广西科学院学报
季刊
1002-7378
45-1075/N
大16开
广西南宁市大岭路98号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34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950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