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热力发电       
摘要:
湍流凝并技术是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促使小颗粒凝并成大颗粒,然后采用传统的除尘技术脱除,从而降低超细颗粒物排放.本文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法结合O'Rouekr碰撞模型,模拟了不同凝并装置结构下,单通道区域内气固两相流的流场与超细颗粒物的凝并过程,比较了两种不同开槽方式下超细颗粒物凝并的效果,进一步优化了凝并元件开槽结构.模拟结果表明,凝并元件开槽可增加入射颗粒沿高度方向的碰撞概率,增强颗粒的凝并效果.采用半圆形槽对凝并元件的开槽方式和位置优化后,通道出口处粒径为2.5 μm的超细颗粒物数量占比降低,粒径大于5μm的大颗粒物数量占比和通道出口处颗粒的最大粒径均有所增加,增强了凝并器的凝并效果.
推荐文章
可压密相气固两相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
CDIPSAR算法
低湍流雷诺数
可压
密相
气固垂直并流向上两相流流体动力学模型
两相流能量最小多尺度径向滑移速度团聚物
超声波测量气固两相流流体浓度研究
浓度检测
气固两相流
超声法
衰减
试验平台
同轴送粉喷嘴气固两相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激光金属直接制造
同轴送粉
气固两相流
数值模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凝并元件结构优化对气固两相流流场及颗粒凝并效果的影响
来源期刊 热力发电 学科
关键词 超细颗粒物 烟尘排放 湍流凝并 O'Rouekr碰撞模型 凝并元件开槽 结构优化
年,卷(期) 2016,(1) 所属期刊栏目 热能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0-64
页数 5页 分类号 X70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3364.2016.01.06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熊扬恒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47 272 9.0 13.0
2 陈亚伟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3 9 1.0 3.0
3 周建龙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4 10 2.0 3.0
4 周盟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4 10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43)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5)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超细颗粒物
烟尘排放
湍流凝并
O'Rouekr碰撞模型
凝并元件开槽
结构优化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热力发电
月刊
1002-3364
61-1111/TM
大16开
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99号博源科技广场A座
1972-01-01
中文
出版文献量(篇)
633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3999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