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综合考察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古代铁渣的研究方法及取得的成就.利用业已确立的古代冶炼炉渣的研究方法及判定标准,近年来对我国部分古代冶炼遗址特别是广西地区的古代冶铁遗址等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研究.研究实践表明,主要从铁渣的成份、显微组织结构等检测分析,来判定古代钢铁冶炼技术类型是可行的,采用该研究方法对古代铁矿冶遗址开展调查与研究也是可行有效的.研究结果显示,从炉渣的金属含量及其赋存状态方面可辨别炼铁渣和非炼铁渣;古代块炼铁与生铁炉渣的基本成份和显微组织结构有明显区别,两者夹杂金属颗粒赋存状态也有较明显差别.在高铁炉渣中,古代块炼铁和炒钢炉渣的显微组织结构有较明显差异,浮氏体间是否存在磷钙化合物也可作为区分块炼铁和炒钢炉渣的关键指示标之一.
推荐文章
中国古代水文题刻的类型、分布及特征研究
水文题刻
水利遗产
水利史
水文
水文考古
基于低温炼铁技术酸性高炉渣流动性的实验研究
低温炼铁
高炉炉渣
黏度
MnO
Na2CO3
对以高炉渣为主料的中间包覆盖剂的熔化温度研究
高炉渣
中间包覆盖剂
熔化温度
碱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以炉渣分析为主揭示古代炼铁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来源期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学科
关键词 古代 铁渣 冶铁技术 冶金考古
年,卷(期) 2016,(11) 所属期刊栏目 文物科技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5-153
页数 9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全胜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理工学院 21 76 5.0 7.0
2 李延祥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118 354 10.0 13.0
3 陈建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59 103 5.0 6.0
4 铁付德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7)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8(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2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古代
铁渣
冶铁技术
冶金考古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月刊
2095-1639
10-1005/K
16开
北京东长安街16号中国国家博物馆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900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640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