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在黄淮海麦豆两熟制条件下,比较不同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探讨麦茬夏大豆免耕播种的技术关键,评估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的利用价值,以期改进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生产技术.[方法]定位试验于2012-2014年在江苏徐州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播种方式为主因素,秸秆还田量为副因素.播种方式有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和浅旋人工撒播3种,秸秆还田量设全量和半量2个水平,共6个处理,比较不同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大豆播种和出苗质量、生育进程、产量、土壤物理性状及麦秸腐解率的影响.[结果]免耕覆秸精量播种较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出苗早1d,较浅旋人工撒播早1-3 d,同时田间出苗率最高;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初花期早0.1-2.3 d,差异显著(P<0.05).相比之下,秸秆还田量则对出苗速度和生育进程的影响不显著.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处理较常规免耕机械条播增产4.12%-12.40%,较浅旋人工撒播增产1.96%-5.50%;秸秆半量还田处理的产量高于全量还田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和常规免耕机械条播与浅旋人工撒播相比,播种至出苗期土壤温度较低,土壤湿度较高,差异显著(P<0.05).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温度低于半量还田处理,而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湿度仅在干旱年份高于半量还田处理.浅旋人工撒播麦秸腐解率较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和常规免耕机械条播高,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处理的麦秸不会影响下茬小麦的播种和生长.[结论]秸秆覆盖可保蓄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大豆出苗率,为下茬小麦提供优良的有机肥料,是麦豆两熟制条件下良好的秸秆还田方式.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同步解决麦秸还田、大豆保苗和土壤培肥难题,适合在黄淮海及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推荐文章
不同浓度烯效唑拌种对套作夏大豆农艺性状 及产量的影响
烯效唑
夏大豆
套作
农艺性状
倒伏性
产量
不同施肥模式对坡耕地土壤物理性状、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丘陵区
坡耕地
土壤物理性状
大豆
农艺性状
产量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夏大豆
密度
农艺性状
影响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麦秸处理和播种方式对夏大豆农艺性状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大豆 免耕覆秸精量播种 生长发育 土壤物理性状
年,卷(期) 2016,(8)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53-1465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08.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幸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8 140 6.0 10.0
3 王宗标 20 84 5.0 8.0
4 徐泽俊 19 119 6.0 10.0
5 韩天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64 696 15.0 23.0
6 吴存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29 284 10.0 15.0
7 齐玉军 16 115 6.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3)
共引文献  (721)
参考文献  (3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9)
同被引文献  (180)
二级引证文献  (37)
195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0(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1(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3(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4(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5(2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6(3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7(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08(25)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9)
2009(22)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10(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1(1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2(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3(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7)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6)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9(2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20(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大豆
免耕覆秸精量播种
生长发育
土壤物理性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