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5野固定野调强方式(5F-IMRT)应采用的最佳治疗模式.方法:首先用改变单一条件的方法,分别比较治疗体位、剂量计算算法、加速器的多叶光栅(MLC)调强方式以及高能X射线能量这4类条件,共计8个变量,包括仰卧位与俯卧位、各向异性算法(AAA)与笔形束卷积算法(PBC)、动态调强即滑窗(SW)与静态调强即静态分段(MSS)、6MVX线与15 MVX线,对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学差异影响.其次,基于上述比较结果,再比较这4类条件中相对更优的4个变量串联而成的B组和与相对较差的4个变量串联而成的A组对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学影响.其中剂量学评价指标包括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受量、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CI)、靶区均匀性指数(HI)、机器跳数(MU)、治疗时间(T)等.数据统计采用SPSS 19.0软件,并根据不同的统计对象,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与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单一条件统计结果中,俯卧位较仰卧位而言,靶区平均剂量(Dmean)、小肠最大剂量(Dmax)及膀胱V50(膀胱受到50 Gy剂量的体积占膀胱总体积的百分比)均较低:AAA较PBC而言,计划靶区的CI偏大而HI偏小,膀胱V50、直肠Dmax均偏小;SW较MSS而言,靶区的CI偏大而HI偏小,膀胱V50、直肠Dmax均偏小,但MU和T偏大;高能X射线15MV较6MV而言,靶区Dmean、CI偏大,而HI偏小,危及器官中的脊髓Dmax(考虑摆位误差,实际脊髓外放3mm形成外放脊髓)、膀胱V50、股骨头Dmax均偏小.在多条件变量串联统计结果中,采用俯卧位、AAA、SW以及15 MVX线这4个变量串联的B组与与之对应的仰卧位、PBC、MSS、6 MVX线这4个变量串联的A组相比,B组中靶区Dmean平均降低了1.4%,CI平均增加了5.8%,HI平均降低了53.4%,危及器官中小肠Dmax平均降低了4.4%,直肠Dmax平均降低了2.2%、膀胱V50平均降低了109.1%、股骨头Dmax平均降低了1.5%.结论:宫颈癌术后5F-IMRT的放疗体位应采用俯卧治疗体位、剂量算法应采用AAA、MLC运动方式应采用动态SW、X射线应采用15MV高能X射线这4个变量组成的治疗模式,临床剂量学研究表明该治疗模式为本实验对宫颈癌术后5F-IMRT的最佳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