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间套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农业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然而,长期间套作条件下的土壤肥力变化研究较为缺乏。在甘肃武威连续6年(2009—2014年)进行定位试验,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主因素为三个施磷水平(0、40和80 kg hm-2),副因素为9种种植模式(蚕豆/玉米、大豆/玉米、鹰嘴豆/玉米和油菜/玉米间作,蚕豆、大豆、鹰嘴豆、油菜和玉米单作),分别在第5年(2013年)和第6年(2014年)测定体系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主要化学指标,旨在明确连续间作条件下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三个施磷水平平均下,间作显著提高体系籽粒产量,鹰嘴豆、蚕豆、大豆和油菜与玉米间作体系平均产量比对应单作分别高出38.2%、32.6%、34.0%和38.4%;2)与单作相比,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施磷及种植方式对土壤全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4)间作种植与单作相比在2013年分别显著降低土壤Olsen P含量5.2%、6.9%、15.9%和11.3%,2014年间作相对于单作土壤Olsen P无显著变化;5)间作显著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2年平均下降10.3%、14.1%、8.5%和13.2%;6)施磷和作物组合以及间作均未显著改变土壤pH。总之,连续种植5—6年,间作相对于单作仍能提高体系作物籽粒产量,施磷也能提高体系籽粒产量,80 kg hm-2施磷量时产量达到最高;间作有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Olsen P和速效钾含量趋势,土壤全氮和pH未受到施磷和间作的影响。表明在合理的施肥条件下,间套作不仅相对于单作提高了作物产量,还能够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推荐文章
土壤侵蚀对土壤肥力及土地生物生产力的影响
红壤坡地
土壤肥力
生物生产力
空间分异
土壤侵蚀
东北风沙半干旱区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间作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土地生产力
经济效益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与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玉米与花生间作
产量
土壤水分
土地当量比
水分当量比
间作豆科作物对山药田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山药
间作
豆科作物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
土壤综合肥力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灌漠土上连续间作对作物生产力和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
来源期刊 土壤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间作 生产力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土壤有效磷 土壤速效钾
年,卷(期) 2016,(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51-962
页数 12页 分类号 S158.2
字数 847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766/trxb20151119045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包兴国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研究所 51 692 15.0 25.0
2 李隆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物多样性与有机农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52 1409 25.0 36.0
3 王志刚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物多样性与有机农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4 40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3)
共引文献  (211)
参考文献  (4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58)
二级引证文献  (2)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4(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1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8(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2(1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3(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4(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5(5)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间作
生产力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全氮
土壤有效磷
土壤速效钾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土壤学报
双月刊
0564-3929
32-1119/P
大16开
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
2-560
194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14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1391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