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封髓丹首见于元《御药院方》,功效为降心火,益肾水。易水学派将其修改为清相火,补肾水,并衍生出黄柏补肾水理论。这一理论被丹溪学派继承,王好古还提出了与封髓丹结构相同的凤髓丹及其系列加减方。明清时期,封髓丹主要用于遗精早泄的治疗,对组方机制的认识由滋肾水拓展到封固,代表人物为赵羽皇;清代火神学派提出潜阳封固理论,将封髓丹主治拓展到了各种虚阳上越证。封髓丹的发展展现了中医学派的历史演进,为研究当今学派发展提供借鉴。
推荐文章
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应以中医学派发展为主线——兼论中医学派的"五性"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学派
教学课程
继承性
创新性
全面性
连续性
互补性
中医学术流派与《黄帝内经》的渊源
中医
学术流派
《黄帝内经》
各家学说
渊源
中医学术流派概说
中医学术流派
中医学术流派定义
学派形成时期
划分标准与方法
主要学术流派
古代中医学术传承与学派学说关系探析
古代
中医
传承
学派
学说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封髓丹方义主治演变与古今中医学派发展
来源期刊 吉林中医药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封髓丹 学术流派 降心火 益肾水 潜阳封固
年,卷(期) 2016,(9)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72-874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89.1
字数 333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3463/j.cnki.jlzyy.2016.09.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晓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36 207 9.0 13.0
2 付帮泽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6 90 5.0 9.0
3 刘微英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6 34 3.0 5.0
4 常久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1 39 3.0 6.0
5 吕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5 10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40)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4)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封髓丹
学术流派
降心火
益肾水
潜阳封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吉林中医药
月刊
1003-5699
22-1119/R
大16开
长春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
12-42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728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6192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