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黄连膏对全层皮肤缺损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 方法 取30只雄性C57BL/6J小鼠,在每只小鼠背部造成直径为7.5 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黄连膏组和基质组,每组15只.伤后1d开始,黄连膏组和基质组小鼠创面分别涂抹黄连膏和基质,2次/d.每组选取5只小鼠,观察伤后0、3、7、10、14 d创面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2组均于伤后3、7d分别处死未行大体观察的10只小鼠中的5只,伤后14 d处死行大体观察后的5只小鼠,取创面组织及距创缘2 mm内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进行组织学评分,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Ki-67双阳性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表达,ELISA法检测组织中TGF-β和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量.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ni检验或校正. 结果 (1)伤后0d,2组小鼠创面均红肿;伤后3、7d,2组小鼠创面均结痂、无红肿;伤后10d,黄连膏组小鼠创面面积明显缩小,基质组小鼠创面缩小面积小于黄连膏组;伤后14 d,黄连膏组小鼠大部分创面愈合,基质组小鼠创面尚未完全愈合.伤后3、7d,2组小鼠创面愈合率相近(t值分别为0.64和1.90,P值均大于0.05);伤后10、14 d,黄连膏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6±7)%、(93±5)%,显著高于基质组的(48±9)%、(68±1 1)%(t值分别为7.44和3.89,P值均小于0.01).2组小鼠伤后7、10、14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组内前一时相点(P值均小于0.01).(2)伤后3d,2组小鼠创面组织学评分相近(t=-0.76,P >0.05);伤后7、14 d,黄连膏组小鼠创面组织学评分分别为(7.0±1.6)、(11.6±2.1)分,显著高于基质组的(4.2±1.3)、(7.2±1.3)分(t值分别为1.96和2.50,P<0.05或P<0.01).2组小鼠伤后7、14d创面组织学评分均显著高于组内前一时相点(P值均小于0.01).(3)伤后3、7d,黄连膏组小鼠创面组织中α-SMA和Ki-67双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5±12)%、(62±10)%,显著高于基质组的(17±12)%、(34 ±6)%(t值分别为-2.48和-5.25,P<0.05或P<0.01);伤后14d,黄连膏组小鼠创面组织中α-SMA和Ki-67双阳性细胞百分比为(25±5)%,明显低于基质组的(44±17)%(t=2.50,P<0.05).黄连膏组小鼠伤后7d创面组织中α-SMA和Ki-67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组内伤后3、14d(P值均小于0.01),基质组小鼠伤后7、14d创面组织中α-SMA和Ki-67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组内前一时相点(P值均小于0.05).(4)伤后3、7d,黄连膏组小鼠创面组织中TGF-β蛋白表达量分别为(396±45)、(722±96) pg/mL,显著高于基质组的(290±42)、(382±62) pg/mL(t值分别为-8.17和-6.65,P值均小于0.01);伤后14 d,2组小鼠创面组织TGF-β蛋白表达量相近(f =1.60,P>0.05).黄连膏组小鼠伤后7d创面组织中TGF-β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组内伤后3、14 d(P值均小于0.01),基质组小鼠伤后7、14d创面组织中TGF-β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组内前一时相点(P值均小于0.05).伤后3d,2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量相近(t=1.99,P>0.05);伤后7、14 d,黄连膏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47±10)、(70±14) ng/mL,显著高于基质组的(34±10)、(42±12) ng/mL(t值分别为3.15和3.52,P<0.05或P<0.01).2组小鼠伤后7、14 d创面组织中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组内前一时相点(P <0.05或P<0.01). 结论 黄连膏可能通过促进肌成纤维细胞生成,提高TGF-β、胶原蛋白的蛋白表达量,从而促进全层皮肤缺损小鼠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