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基因靶向技术将纳米粒与p53及Rb两种抗癌基因联合,探索其对兔VX2肿瘤肝转移癌灶的治疗效果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以超液化碘油及多聚赖氨酸(PLL)修饰的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nHAP)乳剂为载体,将含有野生型p53、Rb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经肝动脉共同或者分别转运至兔VX2肿瘤肝转移灶局部,采用蛋白印迹法及原位共聚焦激光显微镜确定p53及Rb共表达蛋白的表达。通过肝功能检测评价此疗法的生物安全性。观察肿瘤生长及动物存活时间,评价疗效。结果 p53和Rb双基因纳米粒对兔肝功能无明显影响。p53和Rb双基因纳米靶向治疗比p53或Rb单基因纳米粒更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1周生长率比对照组减慢约70%,2周生长率比对照组减慢约254%。相对于对照组,双基因组可延长存活期30 d。结论以PLL-nHAP为载体的基因纳米粒靶向治疗兔VX2肿瘤肝转移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p53和Rb双基因联合比单基因有更明显的治疗效果,很可能成为消化道肝转移癌新的治疗方法。
推荐文章
兔VX2肝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动物实验
肝癌
螺旋CT
介入放射学
TACE联合索拉非尼抗兔VX2肝癌血管生成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索拉非尼
兔VX2肝癌模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p53联合Rb纳米粒局部基因治疗兔VX2肿瘤肝转移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来源期刊 肿瘤研究与临床 学科
关键词 纳米粒 转染 肿瘤肝转移
年,卷(期) 2016,(9)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82-585,589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366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6-9801.2016.09.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董胜利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 24 77 5.0 7.0
2 欧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超声科 59 1242 18.0 34.0
3 潘景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超声科 22 41 4.0 5.0
4 许晓琳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超声科 9 14 3.0 3.0
5 赵新保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超声科 14 159 6.0 12.0
6 叶露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2 4 1.0 2.0
7 李璐菁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超声科 2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纳米粒
转染
肿瘤肝转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肿瘤研究与临床
月刊
1006-9801
11-5355/R
大16开
太原市职工新街3号
22-137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085
总下载数(次)
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