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动态剩余油是区别于静态剩余油,为产量提供主要贡献的一类剩余油.孔隙尺度下动态剩余油渗流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从微观上解释剩余油流动机理,而且为提高油藏剩余油动用程度和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对照静态剩余油,提出了动态剩余油的定义方法,并建立了一套利用微观玻璃刻蚀模型实验和计算机图像识别处理技术识别孔隙尺度下动态剩余油及其渗流特征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和人工识别结果对比误差小于5%,并且大大提高了识别速度,为研究和认识孔隙尺度下动态剩余油渗流特征奠定了基础.
推荐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油
长7油层组
细粒沉积
纳米孔隙
砾岩油藏流动单元渗流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克拉玛依油田三3区克下组为例
流动单元
剩余油分布
砾岩油藏
相对渗透率曲线
克拉玛依油田
不同基质-裂缝耦合模式下致密油生产动态特征
致密油
裂缝
基质孔隙
储渗模式
动态特征
页岩气纳米级孔隙渗流动态特征
页岩气
页岩储集层
渗透率
扩散
解吸
数学模型
渗流动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孔隙尺度下动态剩余油渗流特征研究方法
来源期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孔隙尺度 动态剩余油 玻璃刻蚀模型 图像识别
年,卷(期) 2016,(5) 所属期刊栏目 油藏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4-78
页数 5页 分类号 TE343
字数 338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754.2016.05.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姜汉桥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56 1598 22.0 27.0
2 王川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2 97 7.0 8.0
4 糜利栋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 77 5.0 7.0
5 刘传斌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14 2.0 3.0
8 李俊健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16 2.0 3.0
9 赵玉云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
共引文献  (127)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49)
二级引证文献  (5)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孔隙尺度
动态剩余油
玻璃刻蚀模型
图像识别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双月刊
1000-3754
23-1286/TE
大16开
黑龙江省大庆让胡路区勘探开发研究院
14-10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317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4525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