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中和面是纵弯褶皱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地质现象,中和面上下存在不同的应力特征、裂缝性质和储层物性差异.克拉苏构造带褶皱具有整体结构复杂、单一构造相对简单的特点,所形成的褶皱构造为典型纵弯褶皱,也具有中和面褶皱的相关特征.结合钻井和地震地质分析,总结了克拉苏构造带4种不同构造类型及其地震地质特征.在钻井和地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数据拟合分析,确定了克拉苏S构造带中和面位置,明确了张性带厚度与油气产量的关系.
推荐文章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西部构造变形规律与油气勘探方向
塔里木盆地
克拉苏构造带西部
博孜区段
基底先存构造
膏盐岩
挤压应力
构造转换带
雁列式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的构造改造作用与油气勘探新发现
塔里木盆地
克拉苏构造带
早白垩世
超深层
盐下储集层
古地貌
构造变形
差异性
裂缝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西段新生代砾岩分布特征研究
克拉苏构造带西段
砾岩层
地震-非地震联合反演
冲积扇
构造演化
库车克拉苏构造带地下盐岩变形特征分析
库车前陆冲断带
克拉苏构造带
盐岩变形
高压盐水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克拉苏构造带褶皱中和面地质特征与纵向位置确定——以克拉苏构造带S构造为例
来源期刊 石油地质与工程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克拉苏构造带 褶皱中和面 地质特征 背斜类型
年,卷(期) 2016,(3)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72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111
字数 284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军 133 619 11.0 18.0
2 刘永雷 9 30 3.0 5.0
3 张聚民 2 5 2.0 2.0
4 周红波 4 7 2.0 2.0
6 谷永兴 4 12 2.0 3.0
9 高能学 1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9)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9)
二级引证文献  (4)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克拉苏构造带
褶皱中和面
地质特征
背斜类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地质与工程
双月刊
1673-8217
41-1388/TE
16开
河南省南阳市油田中山路
36-117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575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99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