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基于26 GHz室内通信测量数据对人体阻挡衰减特性进行了研究。在Vogler多重刃形绕射场强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二射线和四射线的多个人体阻挡绕射模型。结果表明,四射线人体阻挡衰减模型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信道测量带宽为1 GHz时的人体绕射衰减略大于带宽为500 MHz时的衰减。在人体沿发端(TX)和收端(RX)连线平移过程中,人体位于连线中间位置时衰减最小,人体离RX端最近时衰减最大。在多人体穿过视距线阻挡测量中,人体横向穿过视距线(人脸正面面向RX喇叭口)比人体侧向(人脸侧面面向RX喇叭口)穿过视距线时衰减大。此外,人体阻挡数目越多,衰减越大,人体阻挡数目每增加1人,阻挡衰减增加5~8 dB。本文结果为分析26 GHz人体衰减特性和该频段毫米波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提供有用信息。
推荐文章
烟幕对目标毫米波辐射特性干扰效果研究
毫米波辐射
烟幕
干扰效果
77GHz车载毫米波雷达传感器
碰撞安全系统
避撞安全系统
车载毫米波雷达
频带
仿形诱饵体毫米波辐射特性研究
仿形诱饵体
毫米波
天线温度对比度
时域特征
毫米波被动探测与目标辐射特性的控制
毫米波
被动探测
辐射特性控制
辐射计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6 GHz室内毫米波人体阻挡衰减特性研究
来源期刊 通信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毫米波26 GHz 人体阻挡特性 Vogler绕射模型 二射线和四射线多人体阻挡模型
年,卷(期) 2016,(11)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8-73
页数 6页 分类号 TN928
字数 323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959/j.issn.1000-436x.201622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洪伟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186 1727 20.0 32.0
2 王琦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22 117 6.0 9.0
3 耿绥燕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7 25 4.0 5.0
4 李杏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1 6 1.0 1.0
5 王光波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4 11 2.0 3.0
6 王蒙军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2 11 2.0 2.0
7 孙韶辉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5 13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8)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
196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3(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毫米波26 GHz
人体阻挡特性
Vogler绕射模型
二射线和四射线多人体阻挡模型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通信学报
月刊
1000-436X
11-2102/TN
大16开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路11号邮电出版大厦8层
2-676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35
总下载数(次)
17
总被引数(次)
8547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