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的肥密组合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个体性状的影响,通过设定3种耕作方式[平作、大垄(110 cm )、小垄(65 cm )]、3种肥料梯度和5个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因素、不同栽培模式对红小豆群体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10 cm垄作(N )的耕作方式优于平作(P )和65 cm垄作模式(S );高施肥量(240 kg·hm‐2)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中低密度处理(13万~17万株·hm‐2)有利于提高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3种耕作模式下的肥密互作效应显著。3种栽培模式中,65 cm垄作(S )和平作模式(P )的应用需结合实际情况而定;110 cm垄作模式下,商品肥施入量80~160 kg·hm‐2、种植密度13万株·hm‐2的处理组合(NF2M2和NF1M2)分别比对照(SF1M2)的产量提高28.3%和32.1%,是兼顾产量和效益的处理组合。
推荐文章
离子注入对红小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红小豆
离子注入技术
田间试验
农艺性状
产量
EMS不同处理浓度和时间对红小豆诱变的影响
甲基磺酸乙酯(EMS)
发芽率
红小豆
施磷肥对红小豆吸磷及产量的影响
红小豆
施P肥
含P量
吸P量
产量
水氮耦合对红小豆根系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
红小豆
水氮耦合
根系
生理生态指标
产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栽培模式对红小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
来源期刊 黑龙江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红小豆 栽培模式 产量 单株性状
年,卷(期) 2016,(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2-35,36
页数 5页 分类号 S521
字数 394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942/j.issn1002-2767.2016.12.003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薛盈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40 344 12.0 17.0
2 郭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65 476 13.0 19.0
3 于立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65 470 13.0 19.0
4 于崧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19 57 4.0 7.0
5 郭建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7)
共引文献  (54)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6(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红小豆
栽培模式
产量
单株性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黑龙江农业科学
月刊
1002-2767
23-1204/S
大16开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14-61
197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33
总下载数(次)
26
总被引数(次)
3122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