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肝豆状核变性为神经遗传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依据铜离子在体内各器官沉积的分布不同、程度的差异,会出现不同表现的临床症状.文章认为脾在其发病机理和治疗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脾虚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全过程.该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从脾论治肝豆状核变性的理论依据和临床运用要点,提出脾虚失运是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关键.故主张从脾论治,灵活化裁,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特色优势,以期为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推荐文章
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
脾功能亢进
脾切除
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
肝硬化
归脾丸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出血倾向的影响
肝豆状核变性
归脾丸
出血倾向
血常规
凝血常规
临床症状
肝豆状核变性的循证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
循证医学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点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
诊断
K-F环
铜蓝蛋白
误诊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脾论治肝豆状核变性探析
来源期刊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从脾论治 健脾
年,卷(期) 2016,(9) 所属期刊栏目 基金项目纵览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8-14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75.2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9.04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汪瀚 65 461 12.0 19.0
2 廉龙江 2 9 1.0 2.0
3 施宗生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74)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肝豆状核变性
从脾论治
健脾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月刊
1673-842X
21-1543/R
大16开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9号
8-179
199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678
总下载数(次)
39
总被引数(次)
9184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