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道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3日龄新生大鼠NEC模型,新生大鼠总共24只,分为正常新生大鼠组(正常组)、正常新生大鼠口服双歧杆菌组(正常口服双歧杆菌组)、NEC组和NEC口服双歧杆菌组,每组6只,在建模72 h后对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进行肠道病理评估和肠道γδ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 肠道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正常组及正常口服双歧杆菌组的肠道组织结构正常,NEC口服双歧杆菌组肠道组织损伤较NEC组有所改善.同时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口服双歧杆菌组γδT淋巴细胞数量较正常组增加,NEC组肠道上皮γδT淋巴细胞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而NEC口服双歧杆菌组γδT淋巴细胞数量较NEC组增加.结论 双歧杆菌可改善NEC新生大鼠肠道上皮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增加肠道上皮yδT淋巴细胞数量有关.
推荐文章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综合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综合护理
诊断
益生菌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作用的试验
益生菌
小肠结肠炎
细胞因子
肠三叶因子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研究进展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小鼠肠组织的保护作用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双歧杆菌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大鼠肠上皮γδT淋巴细胞的影响
来源期刊 广东医学 学科
关键词 双歧杆菌 新生大鼠 γδT淋巴细胞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年,卷(期) 2016,(21)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177-3180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389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柳芳 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7 37 3.0 6.0
2 冯帼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 4 19 2.0 4.0
3 崔伟伦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 4 19 2.0 4.0
4 刘素丽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 3 21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24)
参考文献  (1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42)
二级引证文献  (13)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双歧杆菌
新生大鼠
γδT淋巴细胞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广东医学
半月刊
1001-9448
44-1192/R
大16开
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进步里2号之6
46-66
196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055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14404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