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公切线双圆弧齿廓作为谐波传动柔轮齿廓,通过包络理论推导出刚轮与柔轮的共轭齿廓方程和共轭区域,同时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刚轮齿廓的离散点,得到刚轮的拟合圆弧曲率半径.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卷吸速度、啮合点法向载荷、真实表面粗糙度和轮齿接触几何等因素,建立了双圆弧齿廓和渐开线齿廓谐波齿轮在共轭啮合区的混合润滑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转速下谐波齿轮共轭啮合区处齿根啮合点和齿顶圆啮合点的润滑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齿廓形状对润滑性能影响显著,采用双圆弧齿廓能显著增加平均油膜厚度和降低最大油膜压力,使润滑性能得到改善;随着波发生器转速逐渐降低,共轭齿根啮合点和共轭齿顶圆啮合点的平均油膜厚度和膜厚比随之减小,接触载荷比随之增大,润滑效果变差.
推荐文章
公切线式双圆弧齿廓谐波齿轮传动设计
谐波传动
双圆弧齿廓
改进运动学
运动特性
共轭曲线齿轮啮合管齿面的几何及接触特性分析
齿轮
共轭曲线
啮合管齿面
压力角
诱导法曲率
共轭继承性
考虑齿轮形变的谐波减速器齿廓优化方法
谐波减速器
齿形设计优化
侧隙
有限元模型
谐波齿轮传动双圆弧齿形双向共轭设计方法
谐波齿轮
双圆弧齿形
侧隙分析
有限元接触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齿廓形状对谐波齿轮共轭啮合区润滑性的影响
来源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谐波传动 双圆弧齿廓 共轭区域 有限长轮齿接触表面 混合润滑
年,卷(期) 2017,(4) 所属期刊栏目 机械与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33
页数 5页 分类号 TH117.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245/j.hust.1704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家序 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173 2213 25.0 36.0
5 蒲伟 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33 197 8.0 12.0
6 吴继强 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7 25 2.0 4.0
7 曹伟 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19 74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40)
二级引证文献  (7)
199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谐波传动
双圆弧齿廓
共轭区域
有限长轮齿接触表面
混合润滑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月刊
1671-4512
42-1658/N
大16开
武汉市珞喻路1037号
38-9
197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46
总下载数(次)
26
总被引数(次)
88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