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临床上常以颈动脉狭窄程度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和干预的标准,并已建立了指南.研究发现,有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致动脉狭窄并不重,但由于斑块易损不稳定,造成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达50%以上,因此易损斑块风险诊断及评估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磁共振检查(MRI)是颈动脉斑块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不同的MRI序列对显示斑块的形态、成分及确定易损程度各有优势.笔者就颈动脉斑块MRI检查推荐的使用序列、易损斑块MRI影像学特点、MRI斑块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推荐文章
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决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分型
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分
血管重构
斑块坏死脂质核
斑块内出血
针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颈动脉斑块
针刺
辛伐他汀
皮肤自发荧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皮肤自发荧光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糖尿病
年龄增长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影像学评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血管内超声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影像研究的进展
来源期刊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学科
关键词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成像
年,卷(期) 2017,(4) 所属期刊栏目 心脑血管疾病诊治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0-242
页数 3页 分类号
字数 290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7.04.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建军 济宁医学院临床学院 17 36 3.0 5.0
2 徐夏荫 菏泽市立医院影像科 2 1 1.0 1.0
3 赵效新 菏泽市立医院影像科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8)
共引文献  (47)
参考文献  (2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1(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3(11)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6(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成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季刊
2095-655X
11-9346/R
16开
山东省济宁市北湖新区荷花路16号 济宁医学院
201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76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91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