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农作物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以及根系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作种植玉米、大豆、马铃薯,间作种植玉米+大豆和玉米+马铃薯,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各处理的团聚体破坏率、根系特征,分析不同作物根系形态特征与团聚体破坏率的关系.[结果]常规管理条件下,在0~10 cm土层,玉米大豆间作>0.25 mm团聚体的数量较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分别增加了29.58%、66.01%,10~20 cm土层,玉米大豆间作>0.25 mm团聚体的数量较玉米单作增加了42.28%;在0~10 cm土层,间作模式的土壤抗蚀指数显著大于单作模式,土粒的抗分散能力强,玉米间作大豆较玉米单作与大豆单作团聚体破坏率分别降低了42.22%和26.40%,玉米间作马铃薯较玉米单作与马铃薯单作团聚体破坏率分别降低了35.71%和32.88%,在10~20 cm的土层中,玉米间作大豆的团聚体破坏率较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分别显著降低了16.67%和22.75%;与单作模式相比,间作模式的农作物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有显著改善,且与团聚体的破坏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可以得出,玉米间作大豆、玉米间作马铃薯能优化作物根系特征,降低团聚体的破坏率,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有助于水土保持.
推荐文章
间作模式下玉米/大豆的根系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坡耕地
间作
根系特征
团聚体稳定性
分形维数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植被恢复
退化红壤
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耕作深度
红壤坡耕地
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套种对南方红壤坡耕地经济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丘岗区
坡耕地
经果林
植物套种
土壤团聚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坡耕地红壤农作物根系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来源期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红壤 团聚体破坏率 根系特征
年,卷(期) 2017,(11) 所属期刊栏目 资源与环境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818-824
页数 7页 分类号 S51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8151.2017.11.01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永梅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95 1284 18.0 32.0
2 范茂攀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58 490 12.0 20.0
3 王自林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3 305 9.0 16.0
4 白录顺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19 3.0 3.0
5 周晓晨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 4 1.0 1.0
6 周贵飞 云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1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1)
共引文献  (387)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43)
二级引证文献  (7)
193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2(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3(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5(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6(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7(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9(1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1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3(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4(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种植模式
红壤
团聚体破坏率
根系特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1-8151
14-1306/N
大16开
1957-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896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7521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