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前期调查三台核桃Juglans sigillata‘Santai’虫害表明,白蜡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filius (Bates,1884)是目前云南省三台核桃的主要蛀干天牛之一.采用形态对比研究法和扫面电镜技术观察白蜡脊虎天牛雌雄成虫外部形态特征和感器超微结构发现:雌虫前胸背板宽与长的比例要大于雄虫,雌虫腹部末端未被鞘翅覆盖的部分明显大于雄虫.白蜡脊虎天牛触角上有4类8种类型的感器,分别是2种毛型感器、1种刺形感器、4种锥形感器和1种耳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Ⅰ型和耳形感器仅分布于雌虫触角,锥形感器Ⅳ型仅分布于雄虫触角.另外,后足跗节的毛型感器簇形态和前跗节锥形感器雌雄均存在明显差异.
推荐文章
青杨脊虎天牛成虫交配行为及化学通讯方式
青杨脊虎天牛
化学通讯
交配行为
青杨脊虎天牛防治技术
青杨脊虎天牛
化学防治
营林防治
熏蒸
青杨脊虎天牛幼虫龄期的划分1)
青杨脊虎天牛
幼虫
龄期
前胸背板
青杨脊虎天牛触角表皮孔的超微结构及其分布
天牛科
青杨脊虎天牛
触角
表皮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白蜡脊虎天牛雌雄成虫特征差异
来源期刊 中国森林病虫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白蜡脊虎天牛 外部形态 触角 跗节 感器差异
年,卷(期) 2017,(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报告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33
页数 5页 分类号 S763.38
字数 366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庄翔麟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 7 8 2.0 2.0
2 赵宁 3 3 1.0 1.0
3 吉帅帅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 3 5 2.0 2.0
4 刘乃勇 1 2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3)
共引文献  (316)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0(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白蜡脊虎天牛
外部形态
触角
跗节
感器差异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森林病虫
双月刊
1671-0886
21-1459/S
大16开
沈阳市黄河北大街58号
8-50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233
总下载数(次)
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