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的33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8例,女15例。初次手术时的年龄为5~9岁,平均(6.4±2.8)岁。统计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率,将有并发症和无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随访24~78个月,平均37.2个月。首次生长棒手术使脊柱获得平均(4.3±2.0) cm生长,后续撑开过程中脊柱每年获得平均(1.1±0.7) cm生长。19例发生了26个并发症,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6%,平均每例发生1.4个并发症。共有156次手术操作,单次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单棒、皮下置棒和撑开次数(≥6次)是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能够在矫正畸形的同时维持脊柱的生长,但是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发生率高。使用单棒、皮下置棒和撑开次数(≥6次)是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推荐文章
微创脊柱手术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和成人脊柱侧凸矫形的应用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成人脊柱侧凸
微创脊柱手术
并发症
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并发症分析
脊柱侧凸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椎弓根螺钉
矫形外科手术
成人各种类型脊柱侧凸的特点与手术治疗
成人脊柱侧凸
内固定
脊柱融合
生长棒撑开后最终融合手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
早发性脊柱侧凸
外科手术
治疗
并发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
来源期刊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手术后并发症 内固定器 危险因素
年,卷(期) 2017,(1) 所属期刊栏目 脊柱畸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19
页数 5页 分类号 R682|R687.3
字数 400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2095-252X.2017.01.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吕国华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 214 1432 19.0 24.0
2 王冰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 166 1675 18.0 34.0
3 李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 135 1341 19.0 27.0
4 康意军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 80 483 12.0 16.0
5 卢畅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 41 244 10.0 13.0
6 王孝宾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 32 164 8.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6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脊柱侧凸
手术后并发症
内固定器
危险因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月刊
2095-252X
10-1022/R
大16开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51号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
82-759
200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90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1161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