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中国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北京地区雷达探测资料、NCEP(1°×1°)FNL资料、ECMWF ERA Interim(0.125°×0.125°)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对造成2016年7月19-20日华北极端暴雨中的低涡系统发展演变的结构特征和加强机制进行了研究.华北地区这次特大暴雨过程出现了3个阶段降水,其中与低涡系统强烈发展对应的第2阶段降水是本次华北暴雨过程的主要降水阶段.针对该低涡的分析表明:(1)850 hPa以西南低涡为中心的低压带中,在河南西北部新生低涡系统,并且其在向华北地区移动过程中显著加强,该低涡系统在空间结构上,从倾斜涡柱逐渐发展成近乎直立的、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低涡系统;(2)中低层低涡系统快速发展过程与高低空系统构成耦合作用有关:低层低涡系统显著加强之前,对流层上层(300 200 hPa)首先出现高空槽异常加深并向南发展,该高空槽发展的开始阶段与其本身冷暖平流造成的斜压发展过程对应;而后,随着高纬度平流层高位涡沿等熵面向南运动,造成华北地区对流层上层涡度增强,形成正位涡异常区;当这一正位涡异常区叠加在对流层中低层锋区上空时,造成对流层中低层气旋快速发展并向下伸展,诱发河南西北部的新生气旋;低涡系统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低空暖平流,促使低空气旋向东北方向发展“移动”(本质上是暖平流前端造成的气旋发展),这一动力学过程反过来使高层的涡度增强;这一正反馈过程形成的耦合环流不仅造成了整个涡度柱强度增强,而且垂直结构上逐渐由倾斜涡柱演变为近乎于直立的涡柱;(3)随着低涡系统增强,极大地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并触发了对流,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大量的凝结潜热释放,造成了低层低涡系统在强降水开始阶段的快速发展和增强;20日00时(世界时)以后,虽然对流活动显著减弱,但低涡系统的加深维持了大范围强降水过程的持续.强降水与低涡发展的正反馈过程是这次华北暴雨得以长时间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这一过程形成的持续性潜热释放也是对流层中上层低涡系统热力结构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
推荐文章
江西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湿位涡演变特征
暴雨
湿位涡
不稳定能量
演变
2004年9月上旬川渝黔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特大暴雨
西南低涡
低空急流
维持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特大暴雨
西南低涡
非平衡强迫
中尺度系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7.20”华北特大暴雨过程中低涡发展演变机制研究
来源期刊 气象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低涡结构 位涡 潜热释放
年,卷(期) 2017,(5)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85-699
页数 15页 分类号 P447
字数 805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76/qxxb2017.05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继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10 64 4.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9)
共引文献  (243)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298)
二级引证文献  (41)
194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4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8(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9)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26)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20(27)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特大暴雨
低涡结构
位涡
潜热释放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气象学报
双月刊
0577-6619
11-2006/P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46号
2-368
192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949
总下载数(次)
8
总被引数(次)
5472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