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防旋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骨折形态特点对内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4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46~85岁,平均62.6岁;应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PFLCP)23例,股骨近端防旋钉(proximal femur nail anti-rotation,PFNA)20例.观察两组在年龄分布、骨折类型(AO/OTA分型、Evans分型、外侧壁)、主要骨折线走行方向(外上内下、内上外下)、手术距受伤时间、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内侧皮质支撑率、内侧皮质断裂内固定干预率、术后患肢首次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物失效发生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主要骨折线走行方向与内固定失效的关系.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PFLCP、PFNA两组在年龄分布、骨折类型、手术距受伤时间、骨密度、内固定物失效发生率(复位丢失、螺钉切割或钢板断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PFLCP组长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6,P=0.032);术中出血量PFLCP组多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2,P=0.000);术后患肢首次部分负重时间PFNA组早于PFLC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3,P=0.902);完全负重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rris评分PFNA组略低于PFLC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3,P=0.902);术后内侧皮质支撑率PFLCP组略高于PFN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侧皮质断裂内固定干预率PFLCP组高于PFNA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768,P=0.029);主要骨折线走行方向在两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内固定物失效病例中,主要骨折线走行方向的相对危险比(OR=外上内下/内上外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081,P=0.014;OR=9.600,P=0.037).结论 主要骨折线走行可预先判断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负重时骨折近端潜在位移方向,结合内侧皮质支撑性接触,指导负重时机,减少内固定失效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