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高乌甲素(LA)对重度烧伤大鼠疼痛和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取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为健康+生理盐水组、假伤+生理盐水组、单纯烧伤组、烧伤+ LA组、健康+LA组,每组8只.单纯烧伤组、烧伤+LA组大鼠背部及右后肢造成约32% TBSA深Ⅱ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假伤+生理盐水组大鼠致假伤.烧伤+ LA组大鼠于伤前2.0h及伤后即刻与伤后24.0、48.0、72.0 h分别腹腔注射1 g/L LA溶液4 mL/kg,健康+LA组大鼠于同前各时相点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LA溶液,健康+生理盐水组、假伤+生理盐水组大鼠于同前各时相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 mL/kg.于伤前1.5h及伤后12.5、24.5、36.5、48.5、72.5 h,观察致伤大鼠疼痛行为并对大鼠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MT)检测;未致伤2组大鼠于同前各时相点行相同观测.另取32只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三硝基苯基(TNP)-ATP组、米诺环素组、磷酸吡哆醛(PPADS)组,每组8只,均同前致烧伤.伤后48.0 h,生理盐水组大鼠鞘内注入10 μL生理盐水,TNP-ATP组大鼠鞘内注入30 nmol/μL TNP-ATP 10 μL,米诺环素组大鼠鞘内注入5 g/L米诺环素10μL,PPADS组大鼠鞘内注入10 nmol/μL PPADS 10 μL.注射前后0.5h,测量大鼠PWMT.伤后72.5 h,取假伤+生理盐水组、单纯烧伤组、烧伤+ LA组大鼠脊髓背角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2X4受体和OX42受体共表达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2X4受体表达并计数阳性细胞;取大鼠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 β含量.未致伤2组大鼠于同前时相点行相同观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SNK检验、配对t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健康+生理盐水组、假伤+生理盐水组、健康+LA组大鼠各时相点未出现活动异常现象.至伤后72.5 h,单纯烧伤组大鼠精神状态欠佳,可见背部及右后肢烧伤皮肤红肿、有水疱,出现步态不稳等现象,偶有舔咬、抓挠现象;烧伤+LA组大鼠舔咬、跛行等行为较单纯烧伤组减少,创面红肿消退较单纯烧伤组快.(2)伤前1.5h,健康+生理盐水组、假伤+生理盐水组、单纯烧伤组、烧伤+ LA组、健康+LA组大鼠PWMT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106,P>0.05).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PWMT均明显低于其余4组(P值均小于0.05),烧伤+LA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PWMT均明显低于健康+生理盐水组、假伤+生理盐水组和健康+ LA组(P值均小于0.05).(3)注射前0.5h,生理盐水组、TNP-ATP组、PPADS组、米诺环素组大鼠PWMT相近,分别为15.3±0.8、15.1±1.0、15.3±0.9、15.6±1.1(F=0.343,P>0.05).注射后0.5h,生理盐水组和PPADS组大鼠PWMT分别为15.2±1.2和14.8±1.0,明显低于TNP-ATP组和米诺环素组的20.8±1.4和26.3±1.0(P值均小于0.05).生理盐水组和PPADS组大鼠注射前后PWMT相近(t值分别为0.073和-0.772,P值均大于0.05),TNP-ATP组和米诺环素组大鼠注射后PWMT较注射前升高(t值分别为-10.180和-20.813,P值均小于0.01).(4)伤后72.5 h,健康+生理盐水组、假伤+生理盐水组、健康+LA组大鼠少量小胶质细胞共表达P2X4受体和0X42受体,单纯烧伤组及烧伤+LA组大鼠大量小胶质细胞出现P2X4受体和OX42受体共表达.伤后72.5 h,单纯烧伤组大鼠P2X4受体阳性细胞数较其余4组多(P值均小于0.05),烧伤+LA组大鼠P2X4受体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健康+生理盐水组、假伤+生理盐水组和健康+ LA组(P值均小于0.05).(5)伤后72.5 h,单纯烧伤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 β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余4组(P值均小于0.001),烧伤+LA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生理盐水组、假伤+生理盐水组和健康+ LA组(P值均小于0.001). 结论 LA对重度烧伤大鼠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可改善机体过度炎症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上P2X4受体表达,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1β释放有关.
推荐文章
高乌甲素贴片治疗肝癌疼痛的疗效
高乌甲素
萘普待因
肝癌
癌痛
复方双黄溶液对重度烧伤大鼠肠黏膜损伤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烧伤
肠黏膜
细菌移位
大黄
复方双黄溶液
高乌甲素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镇痛机制
高乌甲素
烧伤疼痛
P2X3受体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乌司他丁对重度烧伤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乌司他丁
重度烧伤
炎症因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高乌甲素对重度烧伤大鼠疼痛和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期刊 中华烧伤杂志 学科
关键词 烧伤 疼痛 受体,嘌呤能P2X4 高乌甲素
年,卷(期) 2017,(6)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74-380
页数 7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6.01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成兰 贵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2 10 2.0 2.0
2 魏在荣 贵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23 137 6.0 10.0
3 张天华 贵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1 5 1.0 1.0
4 曾雪琴 贵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3 12 2.0 3.0
5 吴必华 贵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4 42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3)
共引文献  (35)
参考文献  (2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5(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1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3(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烧伤
疼痛
受体,嘌呤能P2X4
高乌甲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烧伤杂志
月刊
1009-2587
50-1120/R
大16开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正街
78-131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98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280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