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CO2在CaO(100)洁净表面以及在该表面负载9种碱金属及碱土金属活性组分后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CaO(100)表面的氧顶位为最稳定的CO2吸附位点,并通过CO2中的C与CaO中的O成键形成CO32-.CaO(100)表面负载活性组分后,其表面结构发生了变化,表面与活性组分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从而使得负载活性组分的CaO表面对CO2的吸附作用均有所增强.其中,Na、K、Rb、Cs由于具有较强的电正性,对氧化钙表面CO2吸附的促进作用较为强烈,因而在实际的应用中通过负载电正性较强的活性组分可能会对CaO的碳酸化性能有所增强.
推荐文章
掺杂Ce、Zr对CO2钙基吸附剂循环特性的影响
氧空位
钙基吸附剂
吸附
二氧化碳捕集
转化率
稳定性
掺杂Mg、La对高温CO2钙基吸附剂循环特性的影响
高温
钙基吸附剂
掺杂
二氧化碳捕集
循环稳定性
Al2O3掺杂CaO吸附剂长周期CO2捕集性能研究
CaO吸附剂
Al2O3掺杂
CO2捕集
室温空气再生
长周期循环捕集
钙基CO2吸附剂的惰性掺杂和形貌调控研究进展
CO2吸附
钙基吸附剂
改性
掺杂
形貌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CaO基CO2吸附剂掺杂/负载活性组分的第一性原理
来源期刊 燃烧科学与技术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CaO 密度泛函理论 碳酸化 CO2捕集
年,卷(期) 2017,(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2-417
页数 6页 分类号 TK448.21
字数 433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715/rskxjs.R201704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郭欣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45 732 16.0 26.0
5 刘亮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9 18 3.0 4.0
9 冯于川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3 5 1.0 2.0
13 洪迪昆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4 5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0)
共引文献  (26)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9(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CaO
密度泛函理论
碳酸化
CO2捕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燃烧科学与技术
双月刊
1006-8740
12-1240/TK
大16开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天津大学校内
199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80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16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