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锂离子电池电极上的电压和电流分布会导致电极各处产热率和放电深度的不同,进而影响整个单电池的温度分布和放电性能.通过构建锂离子电池电极模型,用以分析电压、电流、产热率、放电深度在锂离子电池电极上的分布.仿真结果表明:靠近极耳区域处的电压梯度及穿过隔膜电流梯度明显大于其他区域;电极上的产热率分布与穿过隔膜电流密度有关;在放电过程中会优先消耗靠近极耳处的活性物质,导致此处的放电深度一直大于平均值;锂离子电池电极放电深度一致性随放电时间增加而提高,而产热率分布一致性则会出现交替增大、减小现象.
推荐文章
锂离子电池电极颗粒分布对电化学性能影响的分析
锂离子电池
多颗粒模型
粒度分布
放电过程模拟
锂离子电池大电流放电过程模拟研究
锂离子电池
大电流放电
传热
化学反应
传递过程
电化学参数演化
锂离子电池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电池
大电流充放电
影响因素
锂离子电池异构建模及内部传质机理探究:粒径分布的影响
锂离子电池
数学模拟
异构模型
粒径分布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锂离子电池电极放电深度分布和产热分布研究
来源期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电极 放电深度 产热 分布一致性
年,卷(期) 2017,(z1) 所属期刊栏目 燃料电池技术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2-97
页数 6页 分类号 TM912.9
字数 312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017.s1.01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常国峰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 51 409 10.0 18.0
5 季运康 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 7 9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锂离子电池电极
放电深度
产热
分布一致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月刊
0253-374X
31-1267/N
大16开
上海四平路1239号
4-260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707
总下载数(次)
15
总被引数(次)
10546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