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考虑天然饱和黏土地层的原位力学特性,采用圆孔扩张模型考虑沉桩效应,结合太沙基一维径向固结理论推导了桩周土再固结过程中土体强度和剪切模量的解析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桩基加载过程中桩侧土体的剪切变形特性,采用指数函数型荷载传递曲线分别建立了静压桩的桩侧和桩端荷载传递模型,提出了考虑时效性的静压桩荷载-沉降关系理论预测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对本文解答进行验证,研究了沉桩结束后静压桩荷载-沉降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静压桩沉桩后不同历时的荷载传递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沉桩结束后静压桩承载特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桩侧承载特性的提高;特定休止期后的静载试验结果与静压桩真实承载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实际工程中应根据桩周土体力学特性的改变结合静载试验合理确定静压桩的承载特性.
推荐文章
天然饱和黏土地基静压桩承载力时效性研究
终压力
时变承载力
离心模型试验
时效性系数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静压桩承载力时效性机理分析
承载力时效性
光纤传感器
隔时复压
广义极限承载力
增长模型
单桩荷载-沉降关系的数值模拟方法
传递函数
数值模拟
共同作用
壁板桩群桩竖直荷载沉降关系的变分法分析
壁板桩
变分法
群桩
荷载沉降关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考虑时效性的静压桩荷载-沉降关系预测方法
来源期刊 岩土工程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沉桩效应 时效性 荷载传递 刚度 极限承载力 荷载-沉降
年,卷(期) 2017,(12) 所属期刊栏目 短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27-2334
页数 8页 分类号 TU47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1779/CJGE20171202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林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0 270 8.0 14.0
5 李镜培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37 1188 19.0 28.0
9 孙德安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 128 1339 21.0 30.0
10 张凌翔 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4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197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沉桩效应
时效性
荷载传递
刚度
极限承载力
荷载-沉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岩土工程学报
月刊
1000-4548
32-1124/TU
大16开
南京市虎踞关34号
28-62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070
总下载数(次)
10
总被引数(次)
25991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