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对11年来西北春谷中晚熟区育成的谷子品种产量、农艺性状、抗逆性及品质性状综合分析,为西北春谷中晚熟区谷子新品种选育、推广及资源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05—2015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西北春谷中晚熟区数据,对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与分析.并对通过鉴定的30个品种抗逆性、品质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5年参试品种及通过鉴定品种的产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参试品种和通过鉴定品种的农艺性状在年度间存在一定的变异,参试品种的株高、单穗重、穗粒重、出谷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生育期有缩短的趋势;通过鉴定的30个品种和对照相比,生育期、株高有降低趋势,株高变幅为105—165 cm;穗长在17—27 cm,70%的品种分布在19—23 cm;单穗重变幅为15—25 g,80%品种为18—22 g;穗粒重为12—20 g;出谷率分布在74%—84%,80%的品种在75%—80%;千粒重变异范围较大,分布在2.5—3.4 g,有9个品种的千粒重超过对照,公顷穗数分布在33万—43万.对通过鉴定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穗重、穗粒重和公顷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负相关.鉴定品种总体抗性有提高的趋势,其中抗倒性明显优于对照,红叶病和白发病为主要病害,谷锈病、谷瘟病、纹枯病、蛀茎率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穗松紧度多为中等偏紧类型,熟相中等偏好为主.品质上,通过鉴定品种的米色全为黄色,优质米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胶稠度偏低,赖氨酸含量相对较高.鉴定品种中包括了糯质、高蛋白、高脂肪及粮草兼用、抗除草剂、优质米等多种类型,丰富了品种类型.[结论]西北春谷晚熟区谷子品种的选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所育品种在数量、多样性、产量、品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在育种方法上比较单一,多采取简单杂交、系选的方法,应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开展材料创新,融合回交、复交、理化诱变等多种方法,并结合分子育种新技术,提高育种水平.在育种目标上,重点培育品质优良、矮秆抗倒、生育期略短、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培育多种类型的抗除草剂品种,满足谷子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推荐文章
东北春谷区近年来谷子育成品种的评价
春谷
区域试验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西北春谷区中晚熟谷子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谷子
农艺性状
产量
相关性分析
西北春谷早熟区谷子品种十五年变化趋势及主要性状分析
春谷
早熟区
区域试验
产量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1923-2005年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种质的地理来源及其遗传贡献
大豆
种质构成
地理来源
祖先亲本
遗传贡献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005—2015年西北春谷中晚熟区谷子育成品种评价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春谷 中晚熟区 区域试验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年,卷(期) 2017,(23) 所属期刊栏目 专题:谷子糜子育种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86-4495,中插5-中插14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23.00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4)
共引文献  (449)
参考文献  (3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171)
二级引证文献  (57)
192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3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4(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5(2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6(2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7(2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8(2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5)
2010(2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1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12(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3(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4)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31)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6)
2020(2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春谷
中晚熟区
区域试验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