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单个颗粒泥沙沉降公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分析,鉴于单个颗粒的沉速与群体沉降可以相差10倍,目前泥沙群体沉降公式大多为经验表达式,因此,深入研究群体颗粒泥沙沉降公式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在群体泥沙沉降中粗细颗粒粒径大小对泥沙沉降公式的影响,基于摄动理论和最小二乘法,在泥沙群体沉降一般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泥沙群体沉降计算模式。通过对现场实测资料和水槽试验数据进行计算拟合,并与其它经典公式相比较,发现所推导的公式要优于后者。研究结果表明:针对群体泥沙沉降中粗细颗粒粒径大小,考虑其颗粒间的相互影响,按群体泥沙颗粒粒径大小范围分别考虑,是一种群体泥沙沉降计算比较有效的途径。
推荐文章
蓄泥库泥沙群体静水沉降速度研究
沉降速度
群体沉降
疏浚泥沙
蓄泥库
基于悬移质泥沙分布理论的泥沙扬动流速公式
悬浮指标
垂线分布
含沙量
相对水深
临界流速
扬动流速
泥沙
含离子浓度参数的粘性泥沙沉速公式研究
粘性泥沙沉速
絮凝沉降
Ca2+浓度
絮凝沉降公式
基于MP-PIC方法的泥沙静水沉降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颗粒沉降
MP-PIC方法
颗粒应力梯度力
网格敏感性
沉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摄动理论的泥沙群体沉降公式研究
来源期刊 长江科学院院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泥沙群体沉降 沉降公式 摄动理论 最小二乘法 粗细颗粒 单粒沉速
年,卷(期) 2017,(1) 所属期刊栏目 江湖泥沙与治理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1,18
页数 7页 分类号 TV142.1
字数 511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988/ckyyb.2015084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健 重庆交通大学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10 37 5.0 5.0
2 倪志辉 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2 76 6.0 7.0
11 吴立春 13 22 3.0 3.0
12 牟明艳 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7(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泥沙群体沉降
沉降公式
摄动理论
最小二乘法
粗细颗粒
单粒沉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长江科学院院报
月刊
1001-5485
42-1171/TV
大16开
武汉市汉口赵家条九万方
38-147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250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40693
论文1v1指导